供应链“暗战”:谁在主宰茶饮江湖的隐形战场?

蓝鲸财经
09 Apr

文|潮汐商业评论

上月底,茶饮人最盛大的行业展会之一“上海国际酒店及餐饮业博览会”落下帷幕,万款新品首发,超30万人聚集,大家在这里寻找2025的新方向。

其中一点,都指向了新式茶饮。

3月蜜雪冰城的上市,更是给茶饮市场带来了一场狂欢,1.84万亿港元的认购价金额,刷新港股历史纪录,市值逼近千亿大关。但狂欢背后,鲜为人知的是:它竟然不靠卖茶赚钱!

奈雪的茶茶百道古茗霸王茶姬等耳熟能详的品牌一样,蜜雪冰城等拥有千家万店的茶饮新势力,最大的秘密都“藏“在供应链里。

01 茶饮江湖真相:狂欢背后的供应链推手

过去几年内,国民级“续命神器”的茶饮(主要指奶茶)品,迅速捕获了年轻人的胃,一份来自权威机构披露的《解锁奶茶新绿意》的报告显示:中国人每年喝掉了超过213.1亿杯现制茶,相当于平均每秒676杯。

偌大的消费市场,促进了新式茶饮市场的井喷式发展,智研咨询的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新式茶饮门店数量超60万家。

得益于新生代人群“新式茶饮消费”习惯的形成,各品牌加速扩张门店、加快探索下沉市场,预计到2028年新式茶饮市场有望突破至4000亿元。

巨大的市场和广阔的发展前景直接带动了一批茶饮品牌的飞速发展。

以最近登陆资本市场的蜜雪冰城为例,其在招股书中直言,蜜雪冰城的收入主要来自向加盟商出售门店物料,包括食材、包材、设备等,在去年前9月,这些合计销售收入为182.2亿元,对营收的贡献超过九成。

只是,为什么蜜雪冰城能靠这些赚钱?真相或许就藏在其强大的供应链体系里。

从具体细分方向看,新式茶饮行业产业链上游为原料、设备及包装材料供应环节,中游主要为生产加工环节,下游则为销售流通环节。

无论是外包还是自建的供应链,茶饮品牌的利润和成本,也都直接受上述各个环节的影响。

还是以蜜雪冰城为例,公开信息显示,蜜雪冰城目前在河南、海南、广西、重庆、安徽拥有五大生产基地,依托于这些基地背后的供应商辅助、全球采购网络和冷链物流服务商,蜜雪冰城将核心原料自产率提升至60%,包材自产使成本降低50%,且其97%的内地门店基于冷链网络实现了快速食材及设备的配送。

这样的现象在业内自然不是孤例。

随着新茶饮市场规模不断扩容,对于环保低碳的餐饮具需求大增。蹭上新茶饮风口的恒鑫生活一举拿到了喜茶、古茗、益禾堂、蜜雪冰城、Coco都可茶饮等多家连锁品牌的订单。

此外,茶百道也曾构建“从枝头到杯口”全链路,即芒果从攀枝花果园采摘后,通过一些运输供应提供者,实现12小时内直达全国门店,冷链温度波动不超过0.5℃,从而保证了门店的产品稳定和品牌的持续发展。

2023年年底,茶百道与霸王茶姬就走在了一起,共同出资成立了四川容尚佳合科技有限公司,探索在供应链上进行合作。去年3月、11月,沪上阿姨也成立了上海和重庆等城市的供应链管理企业。

而依托供应链方面积累起的资源优势,一些茶饮品牌迅速发展,并成为其茶饮产品标准化与口味创新的支撑。

如,古茗、喜茶、霸王茶姬等品牌依托于茶园、果园,通过供应商的原料(如贵州梵净山茶园、广西槟榔芋基地),优化了产品口味。在2023年实现扭亏为盈、营收突破40亿元的霸王茶姬,其王牌产品正是轻乳茶。

无独有偶,今年春季茶百道推出的"桑葚系列"饮品,就使用了其桑葚果园的食材,并创下了三天消耗10万斤桑葚的纪录。

根据红餐大数据公布的茶饮品牌上新数据,去年上半年茶饮品牌共上新971款产品,平均每个品牌每个季度约上新11个产品,有力地佐证了原材料供应对产品口味的突破。

而随着整个行业的规模化发展和门店数量的增长,吃到螃蟹的不只是茶饮品牌自身,一些藏在背后的外部主流供应商也浮出水面,并向着IPO发起冲刺。

2021年4月,主要为茶饮连锁品牌提供植脂末的佳禾食品在A股上市。

2022年2月,主要提供赤藓糖醇等代糖产品的三元生物在深交所上市。

2022年7月,为肯德基、必胜客、麦当劳等提供调味料的宝立食品在A股市场上市。

2023年2月,提供原料果汁给奈雪的茶、沪上阿姨、茶百道等的田野股份在北交所上市。

以田野股份为例,作为诸多茶饮品牌的优质供应商,其之前的招股书曾披露,其在2021年全年就足足挣了4.59亿元,同比增长72.57%,净利润更是高达6517.76万元,同比增长210.34%。

从这个角度看,供应链与茶饮品牌之间,也是相互成就的关系,也就是说,普通人每喝一杯奶茶,供应商和茶饮品牌们,都可以“捞”上一笔。

02 内卷,甜蜜中的供应链体系也“暗流涌动”?

看似一派欣欣向荣的茶饮市场, “内卷”在茶饮供应链中已成为心照不宣的事实,尤其是一些非品牌自建的供应商。

“为了拿下一些订单,我们有时候也不得不采取一些降价措施,现在这块蛋糕太大,大家都在挤破头想吃到红利”,一位接近茶饮供应链行业的人士告诉潮汐商业评论。

具体看,供应链行业十分突出的一个特点便是:供应链产能过剩导致同质化竞争加剧,压缩了行业的利润空间。

事实上,供应链产能确实正在走向过剩。这源于新茶饮品牌扎堆自建供应链,比如古茗、茶百道、沪上阿姨等学习蜜雪冰城的模式,均布局原料生产基地,导致行业产能过剩,议价能力下降。单是茶百道,2024年5月,就在福建省福州市晋安区建了一个6000余平方米的茶叶包装工厂,年产能达5000吨。

雪上加霜的是,奶茶行业本身的门店生存危机更是对供应商们造成了另一重压力。

根据《2023新茶饮研究报告》显示,新茶饮市场2023年市场规模预计达到1498亿元,并且连锁化率整体稳定。然而,尽管市场规模在扩大,但增速有所放缓。红餐大数据显示,预计2024年市场规模为1757亿元,增速降至8.2%。

加之一些品牌的“低价策略”,倒逼全行业压缩成本,部分中小品牌因无力承担供应链投入而陷入困境。

“有的县城,蜜雪冰城的柠檬水等系列可以卖到4元一杯,这对我们其他本地化品牌简直就是血砍”。一位浙江的奶茶店加盟商表示。

据《中国经营报》和壹览商业统计,去年前几个季度,诸如书亦烧仙草之类的25家新茶饮连锁品牌的新开门店数量与上月相比减少568家,新开门店总量环比减少22.48%。

这还不止,外部跨界者也来势汹汹。

2024年,瑞幸、星巴克凭借咖啡自身的供应链基础切入该赛道,瑞幸以“9.9元价格战”冲击新茶饮市场,星巴克则把枪口直接瞄准霸王茶姬的王牌产品,推出轻乳茶系列产品,一杯最低售价29.9元,直指中高端新式茶饮市场。

甚至于连绝味鸭脖这种与茶饮市场打不着边的企业,也想依托成熟供应链推出均价仅7元的现制奶茶,试图分一杯羹。

一时间,从“茶料、茶精”再到“牛奶、鲜果、现泡茶”,从设备再到冷链洞藏,似乎大家都看懂了供应链里面的生意经,同质化的包装、口味倒逼价格汹涌而来。

以上种种,使整个产业链如同一个锅里的蚂蚱,被烫地无所遁形,深处其中的供应商自然也不例外。

那些靠着头部客户过日子的供应商们更是“深受其害”,而这直接体现在了他们的业绩上。例如,主要生产原料果汁、速冻果蔬田野股份把业绩下跌的因素总结为“个别客户流失”,其毛利率则从2021年的29.16%下滑到了2024年上半年的25.64%。

即使那些自建供应链的茶饮品牌,也依然难逃竞争的压力。随着加盟商管理难度增加,一些新式茶饮的部分门店往往因总部补贴不足退出促销活动,暴露出供应链协同的短板。

潮汐商业评论不禁好奇,新茶饮供应链的下一步棋究竟该落向何方?

03 出路,茶饮供应链要回归需求与生态

从整个茶饮供应链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来看:让消费者喝得好、供应商们挣到钱、茶饮品牌财务数据好看的三方共赢局面是大家共同的追求。

但就外部供应商而言,解决需求转型却是摆在他们面前的首要任务。

这些供应商长期以来为头部的茶饮品牌生产,而在自建供应链的趋势下,供应商们不妨试着把一些生意瞄准本地化品牌,例如书亦烧仙草这些非全国化的企业,这些相对较小的品牌没有绝对的实力构建全栈式供应链,自然成为外部供应商们需要更加注重获取的客户。

C端市场或许也不失为一条好出路。

比如,牛奶供应商皇氏集团就推出过奶茶品牌“在桂里”,直接下场卖起了奶茶,开始抢茶饮客户的生意;佳禾食品也曾表明,要加大押注面向直接消费者的咖啡业务。

站在更高行业视角来看,健康化与原料升级也是一个趋势。

茶百道就曾“超级蔬食”系列主打0添加,古茗推广A2牛奶,喜茶标注产品卡路里,迎合消费者对“清洁标签”的需求。

其背后都是原料供应链的深度变革,在本次上海展会期间,专注食品行业41年的紫山集团负责人就认为:“原生态无添加,为客户解决健康营养的问题,这个才是食品类茶饮类产品能持续发展的方向。”

当然,向内求效率,也是一种看似传统却相对有效的商业策略。在AI驱动供应链优化的大背景下,有的品牌利用“智能补货系统”减少20%原料浪费,蜜雪冰城数字化仓储覆盖90%县级区域。

外部供应商们显然可以朝着“降本增效”发力,为利润寻找新的内部出口。

甚至在未来,不排除一些茶饮品牌会与供应商合资建厂,共享产能从而降低成本,形成一种互利共享的新生态。

每一杯新式茶饮背后,都藏着供应链里真金白银的秘诀,甚至毫不夸张地讲,供应链曾是茶饮行业爆发的一个引擎,只是在当下拥挤的市场里,寻找新的“增长点”成为了大家都绕不开的挑战。

爱默生曾说过:“每一种挫折或不利的突变,是带着同样或较大的有利的种子。”从长远来看,供应链全产业和供应商们或许可以尝试在“健康化、技术化、全球化”中寻找平衡,唯有将供应链从成本中心转化为以消费者为中心的价值追求,供应链上的同行们才能穿越周期,引领茶饮行业的下一轮增长。

你看,商业就是这样。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

Most Discussed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