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供需升级,需要一场“平权”

字母榜
11 Apr

过去一个月,抖音、腾讯的电商板块走马变阵,拼多多也扛起了新的“千亿扶持”大旗。三股电商新势力启动新一轮自我变革,希望在行业步入中低速增长阶段后,仍然保持较快增长。

3月初,字节旗下的电商广告平台巨量千川并入抖音电商,不再隶属巨量引擎。经过这番调整,巨量千川除了对电商广告收入负责,还要和抖音电商其他部门协作,共同达成GMV、商家ROI、用户体验等方面的目标。

3月底,微信电商宣布将“视频号带货者”升级为“微信小店带货者”,达人将能够在视频号、公众号、服务号等微信生态内全域带货,挖掘更多流量和订单。

4月3日,拼多多启动“千亿扶持”,未来三年拟投入超1000亿元的资金、流量等,用于电商生态建设、助推商家转型升级。

抖音抓电商协同,腾讯给微信流量,拼多多送千亿扶持,TPD今年的野心不可低估。

从2015年拼多多诞生算起,过去十年,TPD相继在电商领域发展壮大。综合多方数据,从GMV来看,拼多多、抖音电商分别位居第二和第三位;腾讯大做微信电商的时间点比较晚,但在整个微信流量池的浇灌下,闯入第一梯队只是时间问题。

把时间线拉长来看,TPD作为电商新势力崛起的背后,是潜移默化顺应了当前从需求到供给,再到平台规则的“平权运动”。

传统电商习惯于通过购买记录来评估潜在需求——消费者这次买了高价商品,那么ta很可能一直需要贵的东西,反之亦然。以此为根基,传统电商描摹用户画像,并把商家竞价广告费作为优先级,通过算法将符合画像的商品矩阵推荐给不同层级的用户。

但实际上,“实惠”是消费者的天然需求。有能力支付高溢价的消费者,同样有购买便宜商品的需求。比如,不差钱的王思聪可以花费上万元购买一枚U盘,却也会花费200元购买电脑桌,还因为送货太慢公开吐槽。与之相对应,平时爱买便宜货的消费者,同样存在花大钱买好货的需求。

每个人的需求是千姿百态、不断演化的万花筒,而非一成不变的excel表格,这才是需求侧的真正样貌。

对于电商平台来说,倘若继续按照过往订单、人群特征、地域分布等指标划分需求,无异于刻舟求剑。电商用户画像过于呆板,与用户真实需求错配,是传统电商增长大幅放缓、看不到增长空间的原因之一。

电商需求平权的背后,蕴藏着一个充满潜力的消费场景——为个体的消费者,仍有大量的多样化需求有待满足。

这类需求往往具有“反直觉”的特点。比如,黄金饰品通常被视为中年大妈的扫货目标,但随着黄金价格飞涨,以及金银珠宝直播间的兴盛,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抢购黄金的大潮。这块需求看似“违和”,但却真实存在且充满爆发力。

在电商行业,大平台很早就注意到个体需求的多样性。但传统电商习惯了从用户画像出发思考问题,最多只能通过迭代算法做到“千人千面”,也就是根据个体消费行为,描摹更精准的用户画像,以尽可能全面地覆盖消费者的需求象限。

然而,消费行为——特别是线上消费行为——只是人的行为切面之一。平台不可能由这类行为倒推出消费者的一切需求,尤其是那些隐藏需求。“千人千面”可以提高现有需求的匹配度和转化率,却不能激发消费者购买画像之外的商品,存在天然的效能边界,无法跃迁至需求平权的更高境界。

直到TPD在电商领域兴起波涛,需求平权才有了走进现实的机会。

与传统电商相比,TPD除了交易订单,还拥有丰富得多的消费者需求洞察维度——内容和社交。依靠这两支“显微镜”,他们有了在更长周期、更多场景下观察用户需求的独特窗口,并抓住其中蕴藏的商业机会。

以抖音为例,其直播带货生态之所以一飞冲天,关键就是平台坐拥内容生态:用户围绕短视频、直播、图文等内容的一举一动,都会成为平台淬炼商品交易能力的赛博燃料。

抖音以内容见长,腾讯以社交互动为锚点,捕捉过往需求难以透视的用户需求。拼多多则融合两者之长,给电商同时插上内容和社交的双翼。黄峥此前提出,要做“Costco+迪士尼”;而拼多多的爆款精品+拼购模式,其实也是好内容+强社交的变体。

更往前一步,拼多多作为TPD中最“纯粹”的电商平台,相对更早觉察到需求平权的价值。如今复盘它的崛起之路,其创立后一以贯之的许多战略和手法,都是围绕需求平权而铺陈。

比如,拼多多是主要电商中最看重农产品的,过去十年间深入大量源头产区,力推物美价廉的农产品上行。倘若将这一举动理解为“便宜”,未免片面;站在需求平权的视角,拼多多洞察到城市消费者虽然喜欢去山姆这样的高端超市,但同样渴望经济实惠的农货,而这一需求长期没能得到电商平台的响应和满足。

对于电商平台而言,谁能率先抓住需求平权的机遇,谁就能获得新的增长。TPD都抓住了这样的机会:微信小店、抖音直播带货、拼多多的拼单,都是以内容+社交建构消费者洞察,以多样化供给满足消费者的多元需求。

与消费者侧的需求平权相对应的,是商家侧的“供给平权”。

在理想情况下,同一电商平台内的商家,应当具备同等的流量获取和消费者触达机会,让用户获得尽可能宽阔的选择空间,从而提升整个生态的活跃度和交易量,并在大品牌、大商家获利的同时,让中小商家也能雨露均沾。这就形成了供给平权。

然而,传统电商出于运营效率等方面的考虑,倾向于分层运营,将商家分为三六九等——自营品和大品牌居于金字塔尖,中等商家居于腰部,小商家则位于长尾。

在这套体系中,商家的品牌越响亮、实力越强大,生态位就越靠前,更容易得到平台曝光、运营、资源等全方位扶持。不同体量的商家被差别对待,供给平权自然无从谈起。

但支撑起国内消费大盘的主体,始终是成千上万的中小商家。随着社零电商渗透率的日益提升,中小商家纷纷将生意搬到线上,却发现并不被平台所垂青。供给平权已成为中小商家的长期渴望。

对于平台来说,大品牌、大商家固然价值巨大,但能够提供的SKU终归有限,销售范围也有一定局限性。随着需求平权的不断推进,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不断涌现;仅靠原有的供给生态,很难满足快速增长的新需求。只有主动拥抱供给平权,才能再度激活平台增长飞轮。

TPD恰好踩在了“供给平权”的历史进程上。

与传统电商相比,TPD的运营基本单位是商品而非商家,商品“出处”最大程度淡化了,商家“出身”也就不再重要。这一差别在非标品上体现得尤为明显。

比如,拼多多做农产品,APP对于某一产品的曝光颗粒度至多细化到原产地、种植品种,很少强调其品牌、商家等。消费者会记住赣南的橙子、山东烟台的苹果、新疆库尔勒的香梨,但很少记得某某商家、某某大牌。

这样一来,供给侧比拼的重点回归商品本身。商家只要能够提供物美价廉的商品,就有机会在拼多多生态内脱颖而出。至于商家实力如何,并非平台优先考量的对象。

今年4月初,拼多多推出“千亿扶持”,首批举措包括深入全国农特产区,发挥平台数字化优势,帮扶全国“土特产”触网大循环等。不难看出,这些动作也都是围绕供给平权展开——没有瞄准某几个商家,而是以产区商家群体为扶持对象,最大限度平权。

在TPD,大品牌、大商家的势能并不像传统平台那么强,中小商家有了更多生存空间和发展机会。这类商家的涌入,又增加了平台的商品丰富度,能够与消费者端的需求平权形成匹配,满足多元需求。

不过,供给平权并不是弱化品牌,更不是“反品牌”。TPD试图通过这一理念,让中小商家和大商家在同一平台内形成互补,解决传统电商平台中头部品牌赢家通吃的问题,共同把生态做大,而非互相挤压和侵蚀。

电商需求侧和供给侧的平权需求,让TPD获得了崛起的契机,同时也反过来塑造了平台的经营哲学——“规则平权”

传统电商倾向于“强运营”:平台既要充当整个生态的“裁判员”,又要常常亲自下场充当“运动员”。在这套逻辑下,平台会组织运营活动,在短时间内聚拢并释放流量,以推高变现效率,电商大促的玩法由此诞生。

但在“强运营”生态中,商家的马太效应会被逐渐放大。那些拥有更多物力财力人力的头部商家注定是大促的主角,而中小商家多数时候只能陪跑。

相比之下,TPD更倾向于“弱运营”——平台主要负责维护和促进电商生态,尽可能避免亲自下场干预具体业务。

弱运营的主旨在于减少不必要的人为束缚,让需求侧和供给侧参与者获得更大空间。电商平台多样化、个性化的商品供给更容易被发现,而非淹没在潮起潮落的流量洪流中。消费者不再仅仅在大促场景“逛柜台”,差异化需求更容易被匹配和满足;中小商家得到更多公平竞争的机会,不一定要赶在大促期间与强大对手同场竞技、“没苦硬吃”。

在一切商业生态下,自上而下的规则越多、干预越多,占据生态位优势的强者就能愈加纯熟地运用规则,变得愈发强大,而弱者只会处处受限、变得更弱。因此,弱运营本质上就是规则平权。

同时,在规则平权语境下,平台不必时刻扮演流量魔法师的角色,可以有效控制运营成本、改善财务业绩,并调动更多资源进行供需两侧的扶持。

拼多多之前搞“百亿补贴”,推动消费者端的需求平权。近期推出“千亿扶持”,重点放在了商家侧的供给平权。此外,拼多多还做了“百亿农研”“百亿生态”“百亿减免”,分别指向农业技术革新、平台生态建设和商家减负。“百亿”“千亿”需要雄厚资金;而弱运营的拼多多在连续多年盈利后,财力足以支撑多维度扶持。

另一方面,规则平权可以减轻平台的运营资金压力,刺激C端消费、扶持B端供给的操作空间更大。

比如,在“千亿扶持”项目下,拼多多一方面扶持商家,另一方面还为百亿补贴频道新增“100亿商家回馈计划”,发放100亿元优惠券。同时,在“百亿减免”的基础上,大幅下调大家电、二手数码等类目的店铺保障金,进一步降低商家运营成本。

微信电商、拼多多和抖音电商作为新势力的崛起,既是商业模式和经营手法的胜利,更是电商三大平权趋势相互作用的结果。

过去十年间,传统电商一直试图以TPD的方式阻击TPD,在业务形态上已经非常接近,比如内容化、直播电商、拼购等,但底层逻辑并未改变,大品牌、大商家仍然居于主导地位,依照消费者购买行为预测和匹配需求的模型也没有动摇。

站在组织进化的角度,传统电商长期以来形成了自己的行为逻辑和思维惯性,不可能一朝一夕改变“祖宗之法”,其变革局限于“术”的层面,“道”从未发生根本变化。

而从竞争木桶理论来看,新老势力的技术、资金、资源等都不存在明显短板,这些经营要素并非双方的真正分野。平台是否接纳电商平权,并主动参与需求、供给和规则平权,才是新老势力的长期路线分歧。

这也解释了,为何传统电商迅速补齐了TPD的电商形态——如直播带货、社交拼购等,却没能阻止TPD的崛起,甚至没能拖慢他们的发展速度。TPD势不可挡,增速始终领跑电商大盘,甚至侵入传统电商的腹地。这看起来是旧战场的新战事,本质上是一场降维打击。

事实上,电商平权并非因TPD而起。这股潮流从未止息,只不过此前被种种表面现象扭曲为某一特定名词,比如“下沉”“白牌”“消费降级”等。直到TPD相继崛起,电商平权运动的脉络和逻辑才愈发清晰,并在商业哲学层面上与电商旧时代区隔开来。

放在更广阔的视野中,互联网和科技行业的平权运动正在更多领域发挥效力。

比如新能源车领域,车企纷纷把智驾下放到10万元级经济车型。又比如AI领域,AI公司一年间把价格降低了数百倍,手机厂商纷纷内置AI助手,普通人使用AI大模型的门槛急速降低。

这类平权的发生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漫长过程中不断演进,且充满挫折。电商领域的平权同样如此。即便在TPD平台内部,需求、供给和规则平权也谈不上至善至美,而是在探索迭代中尽可能趋近理想状态。

整体来看,人类社会的平权始终是时代潮流所向。在此过程中,总会有人发现平权带来的商业机遇,并创造新的商业实体、带动所在领域的突破发展。TPD的崛起,并不是一场新玩家侵蚀老玩家份额的零和博弈,而是抓住了新机遇的新商业故事。

这也意味着,TPD对于传统电商的挑战,本质上是新商业哲学的竞争外溢,但由于两者商业逻辑迥异,他们并不会完全取代传统电商,而是对整个电商大生态的一次扩容升级。电商平权不仅让TPD起飞,也让电商行业找到了一块远未被充分发掘的新金矿。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

Most Discussed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