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锌刻度 陈邓新
十年光阴,改变了许多公司的前行轨迹。
2025年,恰逢钉钉上线十周年,其已成长为一个坐拥7亿用户数的超级应用,然而在此关键之际,却上演了一出创始团队回归的戏码。
更为关键的是,回归之后首抓考勤,让钉钉站上了风口浪尖。
以上种种迹象显示,阿里巴巴对钉钉当下的现状并不满意,意欲调整战略方向,通过再“创业”在AI时代肩负更大的重任。
十年踪迹十年心,钉钉到底经历了怎样的折腾?从规模增长转向利润追求,钉钉付出了什么代价?飞书与企业微信环伺之下,钉钉下一个十年又该怎么走?
失去一家独大的优势
诞生之初,钉钉就被寄予厚望。
彼时,腾讯成功孵化了微信,掌握了移动时代的流量入口,阿里巴巴也不遑多让,探索移动时代的新机遇。
几经波折,最终脱颖而出的是钉钉。
公开资料显示,2015年1月,针对企业即时通信的钉钉正式上线,凭借“已读/未读”“上班打卡”等差异化功能,逐步赢得中小企业的广泛青睐。
于是乎,钉钉成为阿里巴巴的一张“王牌”。
不断倾注资源之下,钉钉驶上了快车道:2017年末,钉钉注册用户数突破1亿,到了2024年初,钉钉注册用户数已达7亿。
不难看出,钉钉从一棵树苗长成参天大树。
尽管如此,其竞争势态反而大不如前,在飞书与企业微信穷追猛打之下,逐步失去了一家独大的优势,之所以如此与不再坚持初心息息相关。
一方面,“逼走”创始团队。
早在2017年,钉钉创始人兼首任CEO陈航就直言:“钉钉目前完全没有考虑过盈利问题,钉钉的初心一直不变,就是希望帮中国4300万中小企业多赚钱,实现高效、安全和智能的办公方式。”
通俗易懂地说,钉钉在意的是解决智能办公的痛点,主要精力投入到体验改善上,以谋求规模迅速扩张,变现并非首要任务。
关于此,美剧《硅谷》有过精辟的论断:“关键不在于你赚多少,而是你值多少钱。谁最值钱呢,哪些亏损的公司。”
问题在于,阿里巴巴有不同的考量。
在阿里巴巴看来,钉钉一直靠输血才能生存,但仅靠输血才能生存的公司是不健康的,唯有拥有造血能力才可以走得更远。
于是乎,矛盾愈演愈烈。
当矛盾不可调和之时,陈航、朱鸿、任卿等创始元老集体出走,这之后从规模增长转向利润追求,商业化成为钉钉的关键词。
这么一来,年度经营性收入ARR取代日活跃用户数DAU,成为钉钉的核心指标,为飞书与企业微信后来居上提供了契机。
图源:钉钉官网
另外一方面,战略判断失误。
在探索商业化的过程中,阿里巴巴推出了“云钉一体”战略,瞄准的是钉钉与阿里云融合带来的协同效应。
简而言之,钉钉失去了独立性,成为“配角”。
更为重要的是,为了更好地配合阿里云,钉钉也调整了战略重心,资源不断向大企业倾斜,与“帮助中小企业”的初心背道而驰。
“新立场pro”表示:“钉钉定制开发的智能审批模块需调用阿里云专属算力,功能虽精准匹配客户需求,但开发成本高、导致标准化产品迭代缓慢。这种‘重定制、轻平台’的策略,短期内推高钉钉商业化收入,如2024年大客户贡献占比超60%,但也埋下隐患,这种‘行业特供’模式无形中削弱了其原有的普惠优势。”
钉钉成为“配角”
钉钉失其鹿,飞书与企业微信共逐之。
此背景下,阿里巴巴坐不住了,如若放任对手们围堵,无异于饮鸩止渴,因此放弃了“云钉一体”战略,将钉钉列为四大战略级创新业务之一,并通过收购的形式召回了创始团队,意欲在正面战场上重拳出击。
一言以蔽之,钉钉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All in AI,就能翻盘吗?
事实上,钉钉渴望下一个十年王者归来,还需要解决三个问题。
首先,AI优势难显。
钉钉想要重返巅峰,关键在于重新拥有颠覆性打法,从而筑高企业服务的“护城河”、构建用户体验的差异化竞争力。
对此,阿里巴巴给出了解题思路:加码AI。
在2025财年第三季度财报分析师电话会上,阿里巴巴集团CEO吴泳铭表示:“未来三年在云和AI的基础设施投入预计将超越过去十年的总和,投入领域包括AI和云计算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AI基础模型平台以及AI原生应用;投入现有业务的AI转型升级。”
其中,钉钉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是阿里巴巴AI to B的关键抓手。
为了增强AI能力,钉钉不但接入内部的通义千问大模型,还接入外部的DeepSeek、MiniMax、月之暗面、智谱AI、猎户星空、零一万物和百川智能大模型。
虽然如此,钉钉却难言拥有AI优势,DeepSeek已成为行业的标配。
“蓝洞商业”表示:“钉钉集齐了‘七龙珠’,飞书则号称有‘五小虎’,名单上有与钉钉战队重叠的大模型就有(DeepSeek)、MiniMax、月之暗面、智谱AI、零一万物和百川智能。”
大模型之外,钉钉还对AI智能体寄予厚望。
吴泳铭表示:“未来在企业端会有非常多用AI重塑企业内协作、协同的场景和机会。企业内部系统将不再是孤立的功能模块,而是由多个AI智能体(AI Agent)相互连接、调用的动态网络。”
巧的是,通过AI智能体重构企业生产力,也是行业的共识,谈不上独占。
图源:钉钉微信公众号
其次,价格战是把双刃剑。
全面拥抱AI的不止钉钉,飞书也在推动协同办公迈入智能化,双方踏入同一条河,因而针尖对麦芒,好不热闹。
由此一来,“挖墙脚”成为关键词。
“界面新闻”报道,最近半年,钉钉和飞书正在上演客户“挖墙脚”大战,有愈演愈烈之势,伊芙丽、insta360、好想来、珀莱雅、茉莉奶白、银泰集团、罗莱家纺等客户从去年至今陆续从钉钉迁移到飞书,而百世快递、利尔达、微脉等客户从飞书迁移至钉钉。
一名业内人士告诉锌刻度:“企业微信与微信的互联互通,这个优势无可替代,飞书不断拓展AI应用场景、建设AI生态,让钉钉压力倍增。”
飞书让钉钉压力倍增
为了应对激烈的竞争,钉钉打出了“价格牌”。
2025年3月21日,钉钉发布了一系列全新生态政策,为AI创业者、AI转型者提供助力:包括免除佣金、免除入驻保证金和免除算力费用,并在销售、品牌、技术和投资等方面提供支持。
钉钉副总裁王铭表示:“All in AI的钉钉,关键战略就是聚焦生态。钉钉上有千行百业的客户和海量场景,需要更多的AI生态伙伴一起来探索和服务。”
问题在于,价格战是把双刃剑,短期可能带来肉眼可见的好处,但长期势必破坏行业良性循环发展的势头,最终伤人亦伤己。
从价格战走向价值战,才是行业的归途。
再次,抓考勤跑偏了。
创始团队回归之后,推出了一系列内部改革措施,其中有涉及考勤的内容,即“9点上班,开早会,晚总结”“纪律整顿,团队不能太松散,午间13:15后进入工作状态,上班时间不能玩手机、看微信/微博/小红书……”
以上措施,与互联网主流的工作规律大相径庭,也引起了非议。
换而言之,初衷是好的,但不利于鼓舞士气,毕竟创新力靠的不是“打鸡血”,创业力也不是抓考勤就能迭代的。
“AI组织进化论”表示:“钉钉这波‘回归创业’的动作,从本质看,还是在延续一种‘管理强压+统一节奏’的旧范式——这未必适用于现在的组织状态,‘回归创业’在形式上确实动静很大,但实际带来的可能只是流程更紧、气氛更压,不一定真能推动有价值的产出。”
总而言之,钉钉下一个十年,要打一场不能输掉的AI硬仗,单靠简单的修修补补是不够的,要回归“帮助中小企业”的初心,要寻找差异化竞争力,才可能重塑钉钉,完成阿里巴巴AI to B的使命。
那么,钉钉需要浴火重生。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