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大逃杀”:哪咤汽车前CEO,跑路了?

蓝鲸财经
16 Apr

文|无相商业趋势

又有一家造车新势力的CEO跑路了?

威马之后是高合,高合之后是极越,下一个是谁呢?

近期,造车界传言,哪咤汽车近期陷入了运营危机,原CEO张勇已前往英国,多名前员工透露,公司累计拖欠补偿、应付款项近4亿元,涉及员工超3000人。

针对这个“传闻”,张勇4月14日在朋友圈表示:

“感谢大家关心,至今仍担任哪咤汽车顾问,为公司四处奔波融资。”

“Tech星球”引述知情人士披露,张勇离职前就办理英国签证,近期已去到英国,目前还在那里。

而张勇也没有正面回应“跑路”。

哪咤汽车,危险了。

说到哪咤汽车,很多人可能最早是从360董事长周鸿祎的短视频中认识的。

去年,小米汽车爆火,周鸿祎也走上了短视频评车之路。

在此之前,周鸿祎是哪咤汽车的主要股东之一,面对小米的冲击,周鸿祎似乎有些恨铁不成钢。

在直播的时候,对着当时的哪咤汽车CEO张勇大发雷霆,让他好好学小米,说话很不客气。

而张勇作为车企老板,在周鸿祎面前也是畏畏缩缩,像个犯错的小学生一样。

因为这种老总训老总的反差,周鸿祎获得了不少的流量。

不过,哪咤汽车的口碑,却因为几段周鸿祎的训斥,遭到了不利影响。

毕竟,投资人公开训斥老总,说出去对企业家、对企业,都是一种伤害。

也许就是那个时候,张勇就有了激流勇退的想法。

毕竟能在镜头前被如此羞辱,还能淡然自若。

很大的一个可能就是:准备好撤退了。

而且媒体也爆出张勇在离职前,就准备好了去英国的签证。

哪咤汽车去年12月宣布,因公司战略调整,张勇不再担任CEO,转任公司顾问,哪咤汽车创始人、董事长方运舟兼任公司CEO。

张勇的微博也停在了去年10月14日,再未更新动态。

现在的哪咤到底是个什么状态?

从媒体披露和销售数据看,都不太好。

《封面新闻》引述哪咤汽车一名管理层人士称,公司在正常运转,但运营捉襟见肘。

多名哪咤汽车前员工公开表示,目前仍未收到认购股权退还等补偿款,公司累计拖欠补偿、应付款项近4亿元。

14日,网传哪咤汽车经销商代表齐聚浙江桐乡工厂向公司要钱,影片中经销商称:

“从去年9月到现在,厂家从未正面回应过我们哪怕一次消息。”

从销量上看,哪咤已经到了死亡的边缘。

从去年4月被红衣教主多次“鞭笞”后,哪咤汽车的销量就开始了大滑坡。

今年1月,哪咤汽车的国内零售量仅剩110辆,比之前的百度极越还要难看。

是教主的鞭子太毒,还是哪咤本身就撑不住了?

哪咤汽车成立于2014年,算是起了个大早。

并且在2022年时,还以15.2万辆销量登顶“新势力”造车品牌榜首,力压小鹏、蔚来,估值一度达250亿元。

然而从2023年起,哪咤的销量和交付情况就急转直下。

究其原因,是友商太卷太强了。

国家退补之后,很多车企只能自力更生,靠产品说话。

2023年,华为高调杀入汽车界,问界圈粉了不少车主。

与此同时,传统豪门比亚迪也发起了价格战。

这让没有硬技术和优质造车供应链的厂商感到吃不消。

此外,蔚来自研芯片,小鹏发力新车型,打性价比,小米也是横空出世。

市场就那么大,产品、车型却越来越多,如果不能占据一定的技术、价格优势,淘汰自然是应有之义。

2018年,中国有超过487家电动车制造商,到了2023年,据何小鹏的说法,正常经营的新势力车企,仅剩50家左右。

到了2025年,用比亚迪的话说,新能源的大逃杀,已经进入决赛圈了。

而哪咤在2023到2025年的期间内,几乎没有推出让市场眼前一亮的产品。

拳头产品哪咤L反响平平,销量很差。

新能源很多势力,如果一旦没有销量输血,就很难再和投资人谈烧钱,这也是早期新势力野蛮生长模式的通病。

用亏损换规模,依赖资本输血维持高增长,最后实现扭亏为盈。

但后遗症就是,一旦企业规模缩减,没有了自我造血能力,融资以及IPO就会遇阻。

已经倒闭的威马、高合、极越都是这个原因。

根据以往经验,车企暴雷之前,一些股东、高管往往会发生职务变动,或者离职消息。

“企查查”资料显示,张勇名下关联企业多达23家,包括桐乡合创德力等公司,但其中多家已出现股权冻结、被执行信息。

如合众新能源汽车被执行金额超1.6亿元,有关联80多条的股权冻结记录。

此外,哪咤汽车子公司哪咤智合新能源汽车科技公司的公开信息显示已遭法院强制执行,公司名下无社保、公积金及房产登记信息。

另一子公司哪咤合智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的2个银行账户余额合计不足500元。

可以说,张勇名下的20多家企业,已经成了一个个空壳。

张勇是在英国了,但留在中国的,是一个危机重重的烂摊子。

四十多万哪咤车主的恐慌、失望暂且不谈。

目前已经有20余家经销商,全国300多家门店的哪咤合作伙伴,正在联合向哪咤讨债。

有一个好的消息是,目前哪咤获得了134家核心供应商的股权转换支持,其中包括宁德时代国轩高科等头部供应商,涉及金额超20亿元,占所有供应商约70%。

但这些钱还能支撑哪咤多久,哪咤后期还能不能拿出销量,还都是问号。

其实,如果你翻看国内新能源车企的财报,就会发现,真正赚钱的没有几家。

而且市场越来越卷,价格战还在继续,产品技术迭代也很快。

现在没有盈利的,未来大概率也不会盈利。

现在亏空的,未来大概率还会亏空。

所以买车人,已经相关车企供应商,都应该留个心眼,多看看财报。

那种成立很多年,还未盈利的,销量也不在前20榜单的,就得当心了。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

Most Discussed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