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2023年,在大部分的目光还集中在东南亚、被蜜雪冰城的开店速度所吸引和震惊时,其实有不少茶饮品牌已经看向了欧美。
2023年底,在东南亚成绩平平的喜茶,在美国纽约开出第一家店,店址选在了曼哈顿城市中心、百老汇大道上,距离时代广场、帝国大厦和麦迪逊广场花园步行只需十分钟,那是全美最贵的商业地段之一。
喜茶的高调登场,拉开了中国新茶饮出海美国的大序幕。如今,距离喜茶开出第一家店已过去一年多,作为目前在美国开出最多店的中国新茶饮品牌,喜茶已开出20家左右门店。
2024年,茉莉奶白也已在美国开出两家门店,而今年,大概会是个开花之年——霸王茶姬、柠季都已有计划,要在美国开出至少2家门店。
但与蜜雪冰城的“东南亚速度”相比,茶饮在美国的开店速度,似乎被按下了慢速键,动作最快的喜茶,一年多时间也只在美国开出20家左右。对比来看,蜜雪冰城4年在印尼开出2600多家门店,在越南开出1300多家门店。
不少餐饮人与智象出海交流时都透露出一个信号:在美国,没有人能把步子迈得那么大。在东南亚可以喊出年开几百家店的目标,但在美国,谁也没有勇气喊出几年内能把门店开到100家。今年计划要开店的霸王茶姬和柠季,在美国仅前期考察时间就长达1至2年。
美国是全球最大消费市场,进入这样一个消费场域,与在东南亚这样的新兴市场所面临的状况完全不同。这也是为什么大多数茶饮品牌的出海路线,都是以东南亚为跳板,再进入欧美、日韩这样的成熟市场。
美国市场有着不同的密码。从选址到供应链再到加盟模式,出海美国的难度级别都很高。但美国依旧吸引着茶饮品牌,不仅是茶饮,咖啡品牌也在蠢蠢欲动,瑞幸就是其中之一。在2024年Q3业绩电话会上,瑞幸就透露了在探索美国市场的机会。
对这些新茶咖品牌而言,出海美国不仅是营收数字,更重要的是在美国这块品牌高地上插旗。
一、“甜的逻辑”征服东南亚,什么逻辑征服美国?
如果要追溯奶茶在美国诞生的时间,大概可以溯至上世纪80年代左右,那时的中国台湾居民赴美潮,带去了珍珠奶茶。这一时期的奶茶店以夫妻店、小档口为主,一般定价是1~2美元。
2010年左右,中国台湾的珍珠奶茶连锁品牌开始进入美国,贡茶、Coco、快乐柠檬、日出茶太等都在这一时期进入美国。
中国台湾的珍珠奶茶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为了美国消费者对奶茶的全部想象。这种现象也存在于2010年代的中国大陆和东南亚,先发优势让台湾珍珠奶茶抢先占领了奶茶的全世界认知。中国台湾和韩国的奶茶品牌,长时间占领奶茶界的半壁江山。
如今美国最大的本土奶茶品牌功夫茶 (Kung Fu Tea),其创始人也是中国台湾移民。功夫茶目前在美国拥有300多家门店,被称为“奶茶界的星巴克”。以功夫茶为代表的奶茶品牌,成为移民二代奶茶品牌的典型代表。
美国是一个咖啡消费大国,据相关数据统计,美国共有超过500个咖啡连锁品牌,经营门店数量超过42700家,市场规模达540亿美元。头部品牌星巴克在美国拥有超过17000家门店,占据近40%的市场份额,另一平价快餐品牌Dunkin’ Donuts也提供咖啡产品,拥有超1万家门店。
对比起来,奶茶赛道的数据要寡淡得多。据研究机构IBIS的数据,2023年,美国仅有6635家奶茶店,2025年,这一数字上涨至约8000家,但仍没有一家市场份额超过 5%,即便是早期进入美国的贡茶,目前在美国的门店数也只有350家左右。
但据在北美深耕了10年的餐饮科技公司MenuSifu的联合创始人李宇,在最近一场活动上提供的数据显示,从英式奶茶、珍珠奶茶,到如今的新式奶茶,奶茶因其易于接受、易于复制以及庞大的市场容量,近年来在北美市场一直保持着两位数的增长。另有数据显示,美国奶茶市场总额将于10年内突破22亿美元。而据Research and Markets预测,美国咖啡市场在2024~2029年年复合年增长率仅为3.69%。
换句话说,美国咖啡市场已经趋向饱和,而奶茶市场仍有较大的想象空间。
“可以看这样一组对比数据,在中国,奶茶店数量已经超过55万间,但整个北美奶茶店数量加起来才不到1万。而且,北美奶茶市场仍处早期阶段,口味单一,珍珠奶茶仍是最为畅销的品类。连星巴克2024年都推出了珍珠奶茶,也就意味着,现在美国市场上的主流品牌,也知道奶茶在市场上的整体增量和对品牌的助力是非常强的,他们也想吃掉这一块。所以其实奶茶是一个非常好的赛道。”饭团外卖品牌出海负责人Abi告诉智象出海。
李宇也提到,全美奶茶店未来有望实现迅猛增长,规模或将达到40000至50000家,与咖啡店数量相当。
Abi还提到,美国餐饮消费的市场规模为18.92万亿美元,其中亚裔人口的消费能力达1.6万亿美元。整个亚裔人口的消费能力接近于美国总人口消费能力的10%,但是亚裔人口仅占美国人口总数的5%不到,也就是说,5%的人创造了10%的消费能力。这对于中国茶饮品牌进入美国,也是有优势的。
而事实上,早在2023年,中国新茶饮品牌就已经在摸底美国市场,准备进入。2023年底,喜茶在美国纽约开出第一家店,高调拉开中国新茶饮进入北美的序幕。2024年,茉莉奶白先后在纽约和旧金山湾区开出两家门店,而今年,霸王茶姬和柠季的美国开店计划都已提上日程,霸王茶姬首批门店将落地加利福尼亚州的尔湾市和洛杉矶市。
不仅是新茶饮,咖啡品牌也在蠢蠢欲动。据晚点的消息,瑞幸计划于2024年四季度至2025年一季度启动大规模出海计划,重点考虑东南亚和美国市场。据36氪消息,在中国已有1200多家门店的NOWWA挪瓦咖啡北美市场已进入筹备期。
一位头部茶饮品牌联合创始人告诉智象出海,茶饮分为几种逻辑:“甜的逻辑”是国内成熟最早的逻辑,代表品牌是蜜雪冰城、甜啦啦等,因为成熟最早,所以也最早溢出到国外;“水果逻辑”,代表品牌是喜茶、奈雪、乐乐茶等;“小料逻辑”,代表品牌是一点点、书亦烧仙草等;“茶的逻辑”,代表品牌是霸王茶姬等。
蜜雪冰城、甜啦啦等靠着“甜的逻辑”征服东南亚,但在东南亚,“水果逻辑”的喜茶成绩平平。目前来看,进入美国的茶饮品牌,涵盖了“水果逻辑”和“茶的逻辑”。“甜的逻辑”征服东南亚,什么逻辑能征服美国,还未可知。
而对于咖啡品牌而言,要进入咖啡文化和咖啡消费已经很成熟的美国,难度或许更大。
二、被按下慢速键的中国茶饮
“目前欧美茶饮市场的蓝海窗口期,可能就两三年时间,在这两三年内,大多中国企业是不会去触碰的,因为合规成本太高,开店周期太长,没有人愿意去干基础建设。”2023年,一位头部茶饮品牌联合创始人告诉智象出海。
正因为“基础建设”难度大,与蜜雪冰城的东南亚速度相比,在美国开店,就像被按下慢速键。茶饮品牌都变得谨慎。
Abi告诉智象出海,霸王茶姬其实在2023年3月就已经到美国进行市场考察和调研,7月开始在美国搭建本地团队,但目前为止尚未开出门店。原本预计2024年底前开出第一家门店,但因进展不如预期,首店计划延期到了2025年4月。
柠季创始合伙人汪洁也从2024年就在跑美国,在美国的出差天数达96天,2025年她的开店目标很谨慎——先顺利开出第一家店。
出海美国,要面对的供应链和标准化问题、选址落地、本地化运营这三大难关,显得更加严峻。
“当你的整体门店数量超过50家,还不建立供应链的话,你的产品是跟不上需求的发展的。”Abi告诉智象出海。
Abi举了一个例子,有一家做柠檬茶的品牌在美国开店,国内用的是香水柠檬,在美国找不到同样的柠檬品种,墨西哥的渠道供应又还没有打通,于是就从中国进口,但后期销量比预期高,原本备的是3个月的原料,但一个半月就用完了,结果只能将产品下架。爆品突然下架消失两个月,其实对新品牌有很大影响,会给消费者造成疑惑。
上述头部茶饮品牌联合创始人也提到,“茶的逻辑”和“甜的逻辑”,在供应链的稳定固化以及标准化上要优于“水果逻辑”。水果的价格波动容易造成毛利率的不稳定,而且水果难以复制标准。
台湾珍珠奶茶,其所需的原材料包括奶、糖、茶叶、植脂末、木薯粉等,其原材料的性质决定了珍珠奶茶较易在全球建立供应链和标准化,这也是珍珠奶茶能称霸全球几十年的原因之一。
蜜雪冰城之所以能在国内和东南亚迅速铺开,其供应链的深度和效率也是头号功臣。据相关数据,蜜雪海外业务毛利率普遍在40%,高于国内的30%。
乳制品、糖、水果这些大宗产品,茶饮品牌通常会选择在本地建立供应链,比如喜茶就已在美东和美西都建立了仓库,茉莉奶白的供应链也采用“跨境+本地”的模式,对于保质期较短的原料和合规性、维保性要求高的设备选择当地采购,而茶叶、包材等则选择从国内运输。
但部分原料仍要依靠从中国进口,这又将面临两个问题:一是相对于东南亚,到美国市场的运输成本和时间成本大大提高;二是原料的合规认证,仅认证费用就要几十万,而且出海前期,所需原料量级较小,国内供应商配合认证的意愿也不太强。
中国台湾品牌日出茶太当年进入美国时,就由于FDA(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严格监管,其原材料认证耗时两个月,导致首批货物损失近500万元。
所以对出海美国的新茶饮品牌而言,供应链问题不解决,不敢轻举妄动。
供应链之外,在美国开线下店所面临的状况也和国内完全不同。
比如喜茶在美国开出第一家店,就花了8个月时间,海底捞在北美开出18家店,花了差不多10年时间。而喜茶的开店时间,在美国已经算快的,一般情况下,在美国开一家店的周期是12~15个月。
中国台湾老牌餐饮企业85°C,2005年进入美国,经过了20年发展,才在洛杉矶和得克萨斯州开出60家门店,2024年才在纽约开出第一家店。
一位茶饮海外加盟商告诉智象出海:“在实际的落地过程中,美国选址跟国内有非常大的区别。国内对于店租一般要求押一付三,而美国物业的重点不在押金,而在连带责任,所以很多店铺在做转租时,会花费很多时间。曾经有一家店,因为一直找不到合适的下家接盘,店子空了一年半,在这一年半内,租金要照付。这也导致在美国做线下店,前期的决策成本会比国内高很多。选址,尤其是旺铺的选址时间会拉得非常长。”
而在拿到店铺后,从整体装修规划到向州政府报批再到装修,还至少需要4~6个月。
在美国开线下店,就是一场持久战。
但是美国物业有一个好处是,商场的租约一般分为5年和10年约,而且商场有“半径保护”,在商场的整体规划中,会明确限制品类招商的店铺数量和品牌数量,并将这一条款签进租约。所以在美国,大部分餐饮的存活时间较长,但这也导致后来者要想再进入市场占领位置会很难。
除了以上两点,今后的本地化运营问题也会是左右茶饮品牌发展的一大因素。
上述头部茶饮品牌联合创始人就提到,在欧美,如果一味地注重华人市场,会有路径依赖,无法形成本土化品牌,早晚会被愿意下工夫做本土化的企业排挤出去。
Abi告诉智象出海,霸王茶姬目前在美国的团队20多人,全部都是外国人,并且每个团队成员在当地的生活时间都超过5年,“因为他们想直接进入主流市场。如果本地生活时间不够长,他对本地市场的认知是有缺陷的,没有办法去较好地做产品研发、本地宣传。”
从另一方面来说,如果不去培养本土组织,依靠从中国外派,成本上也不划算。
本地化运营还需要考虑的一个问题是人力成本。
上述茶饮海外加盟商提到,国内门店房租占比为20%~30%,商场强势,不仅要基础租金,还要拿提成,美国房租占比一般不会超过10%,但人力成本高,国内人力成本占比大概为15%,但美国为25%~40%。同时还涉及跟不同族裔员工打交道,组织管理难度也很大。
而后续是选择加盟模式、直营模式还是联营模式,也是茶饮品牌需要考虑的。比如之前霸王茶姬在东南亚,就因此而吃过亏,他们将品牌完全交给当地团队打理,结果加盟商强大后,拿掉了霸王茶姬的招牌,换上了自己的招牌来做,直接窃取了品牌成果。
对于新茶饮品牌而言,出海美国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就像上述茶饮海外加盟商所说的,需要完完全全以创业的心态重新去打造海外市场。
难度大,但市场诱惑也是巨大的。
MenuSifu的李宇预测到,未来十年,将是“诸神之战”,北美奶茶行业必将涌现出2~3家主导性品牌,引领整个行业的发展。
而能够在蓝海期把握住机会的品牌,将毫无疑问吃到这片消费大陆给予的红利。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End
想涨知识 关注虎嗅视频号!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