呷哺呷哺的“高端梦”醒了

虎嗅APP
13 Apr

出品|虎嗅商业消费组作者|李佳琪编辑|苗正卿题图|视觉中国

曾经被寄予厚望的双品牌战略,如今却成了拖累呷哺呷哺集团的枷锁。

2024年火锅市场价格战白热化。客单价同比下降14%至59元,30元以下套餐占比提升2%。行业数据显示,50-70元价格带成为竞争最激烈区间,占比达45%,而100元以上市场份额萎缩至7%。

此外,全国小火锅门店超5万家,其中20~40元价格段占比最大,超30%。海底捞推出旋转自助式的一人食小火锅“沸派·甄鲜小火锅”,主打人均30元+,多个老牌快餐品牌也在抢占小火锅赛道。

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中,呷哺呷哺旗下高端品牌凑凑的123.5元客单价显得越发格格不入。创始人贺光启曾试图通过涨价和子品牌布局进军高端市场,撕掉平价标签。但现实似乎给出了相反的答案。

呷哺呷哺集团近日发布的2024年财报犹如一记重锤,敲碎了资本市场最后的幻想。全年营收47.55亿元,同比下滑19.65%,净亏损扩大至4.01亿元,这已经是其连续第四年亏损,累计亏损超12亿元。

更令人担忧的是,其股价自2021年高点26.9港元跌至0.81港元/股,不足1港元,触发港交所退市预警。市值仅剩8.8亿港元,较2018年巅峰期蒸发超90%。(截止到4月11日,呷哺呷哺股价0.66港元/股,总市值7.17亿港元)。

枷锁

一人食小火锅仍站在风口上,但其开创者呷哺呷哺却飞不起来了。

2024年,呷哺呷哺一口气关闭了138家呷哺呷哺门店和73家凑凑门店,相当于每三天就有一家门店消失。关店的主要原因在于这些门店多位于不符合品牌“高性价比”定位的区域。

财报显示,集团主品牌呷哺呷哺收入26.29亿元,同比下滑13.06%,客单价从62.2元降至54.8元,翻座率从2.6次降至2.5次;高端品牌凑凑收入19.48亿元,同比下滑26%,客单价从142.3元降至123.5元,但仍高于多位竞争对手。翻座率也从2.0次跌至1.6次。更讽刺的是,凑凑净亏损为3.53亿元,几乎吞噬了集团全部利润。

核心品牌双线失守之外,其2022年推出的客单价高达250元的烧肉品牌“趁烧”,随着2024年上海最后一家门店的关闭,3年百店目标化为泡影,财报中也已“查无此人”。

这场战略溃败的根源,在于对消费趋势的误判。呷哺呷哺一直在高端化与平民化之间反复横跳,导致品牌形象严重割裂。

2016年,创始人贺光启宣布呷哺呷哺由快餐向轻正餐转型,要推进呷哺呷哺餐厅2.0升级,意在打造"火锅界中的星巴克",客单价也随之一路飙升。年报显示,2017年-2020年,呷哺呷哺客单价从48.4元涨至62.3元。

然而到了2024年5月,呷哺呷哺又高调宣布降价,套餐价格全面下调,单人套餐价格最高下调8元,整体价格降低幅度在10%上下。消费者戏谑道:“呷哺呷哺就像一个追着潮流跑的中年人,永远慢半拍。”

而第二品牌凑凑如今收获到的,也只剩下“环境精致但性价比低,分量少,菜品多停留在造型创新,缺乏实质的食材升级,服务响应迟缓、场景创新盲目”等市场和消费者评价。

凑凑曾意图通过“火锅+奶茶”的组合吸引年轻客群,但独立运营的“茶米茶”定价24-30元,直接对标喜茶、奈雪,但产品创新滞后。当茶饮赛道在产品上新等维度卷出新高度时,茶米茶仍停留在“新中式人文茶馆”的抽象概念。此外,火锅与茶饮的场景冲突加剧——消费者反馈“吃完火锅身上都是味,根本不想喝茶”,这种强行缝合的模式并未被市场接受。

凑凑的问题源于高端定位与消费降级趋势的错配,叠加运营效率低下、市场竞争加剧及内部管理缺陷。尽管集团试图通过降价和调整开店策略挽救,但品牌形象受损和消费者信任流失已成关键掣肘。

凑凑的困境也折射出中高端餐饮在消费降级时代的集体焦虑。当高端沦为价格标签、创新变成盲目跟风,品牌终将失去核心竞争力。未来,凑凑若不能在产品力、成本控制和场景适配性上实现突破,其“火锅界星巴克”的梦想或将彻底破灭。

大消费行业分析师杨怀玉对虎嗅表示:呷哺呷哺及凑凑业绩不佳,主要原因在于战略失误与市场适应不力。呷哺呷哺在追求高端化转型过程中,失去了原有的性价比优势,同时服务质量下滑及食品安全问题频发,影响了消费者体验。凑凑虽定位高端,但面对消费降级的市场趋势,其高客单价难以吸引足够客流,加之激烈的市场竞争和自身经营策略的不够灵活,导致连续亏损,门店数量缩减,整体表现低迷。公司需在品牌定位、服务质量和市场策略上做出有效调整,才能重拾增长动力。

生死时速的火锅江湖

财报现实,呷哺呷哺在2025年计划新开95家呷哺呷哺门店,目标翻座率3倍以上,试图在核心城市的机场、高铁站等流量枢纽重获生机。

但其重获生机的难度正在进一步加大。首先是高端与平价市场的双向挤压:2024年火锅行业超30万家门店倒闭,但高端品牌(如捞王)和平价品牌(如海底捞副牌“嗨捞”)逆势增长。凑凑客单价123.5元处于尴尬中间地带,既无法与人均50元的小火锅竞争,又难以比肩人均150元以上的高端品牌。

此外,行业头部品牌纷纷试图通过差异化策略实现增长。海底捞通过啄木鸟计划、红石榴计划等优化门店、拓展业务,2024年营收427.5亿元,实现47亿元净利润,翻台率回升至4次/天。巴奴毛肚火锅聚焦爆款,综合净利润率为9%,平均翻台率约为3.7次。新兴品牌如郭如花菜市火锅以现切食材和55元客单价快速崛起。

火锅行业也正经历着剧烈的新陈代谢。《火锅产业发展报告2025》显示:2024年,全国火锅市场规模达6175亿元,同比增长5.6%,预计2025年将达6500亿元。火锅热度持续攀升,抖音搜索指数和微信指数显著提升,门店数量增长,但企业存量有所下滑,连锁化率逐步提升至25%以上,50家以上连锁品牌占比扩大。

消费端的变化更加残酷。Z世代消费者对情绪价值的追求超过了对口味的执着,山野火锅、地摊火锅等新场景爆发式增长。呷哺呷哺引以为傲的会员体系,在抖音直播、外卖平台的冲击下显得苍白无力。尽管集团拥有4200万会员,但复购率并不乐观。

面对困局,呷哺呷哺也尝试过改革。曾尝试将凑凑下沉至二三线城市,但高客单价与下沉市场消费力不匹配,最终被迫收缩战线,聚焦一线城市优质商场。虽也曾尝试降价和推出学生优惠套餐,但消费者对高价策略的负面印象已经根深蒂固,短期内难以扭转颓势。哪怕未来继续推出更多举措以扭转乾坤,也仍需时间的检验。

2025年,若呷哺能依托供应链优势、精准定位核心客群,并兑现“翻座率3倍”的承诺,或有一线生机。但未来若无法重塑性价比优势或差异化竞争力,生存空间可能进一步压缩。这家曾开创“一人食”时代的品牌,恐将沦为火锅行业激烈竞争下的注脚。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End

想涨知识 关注虎嗅视频号!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

Most Discussed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