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擅长运营管理、一贯以务实风格著称的大众汽车集团(中国)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CEO)贝瑞德,在与公司CEA团队见面时情不自禁地做了这样一件事——激动地站上了桌子。
“CEA架构是我们智能汽车的大脑。” 贝瑞德在上海车展前夕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专访时讲述,“本届车展,我们将开启在华史上规模最大的智能网联汽车攻势:2025—2027年,我们将在中国推出超过20款纯电动及混动车型。”据了解,大众汽车集团基于CEA电子电气架构,专门为中国打造AI赋能的新一代高级驾驶辅助系统即将亮相今年上海国际车展。
自2022年8月出任大众汽车集团(中国)CEO以来,贝瑞德便全情投入其在中国的事业,在推动与地平线、小鹏汽车等本土科技企业合作,强化大众汽车集团智能驾驶(以下简称“智驾”)研发之余,贝瑞德坚持学习中文。他分享道:“我最喜欢的汉字,一定是‘众’。不仅因为它是我们的中文名字‘大众’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它代表了‘广大的人民’。”
与中国车企相比,大众汽车集团在电动智能化转型方面略显缓慢。贝瑞德没有回避这一情况,他回应表示,集团正在以“中国速度”推进创新研发,优化成本,缩短产品上市周期。
不过,贝瑞德在采访中一再强调,在近几年发生多起智驾事故的情况下,比起追求研发速度,“安全”之于大众至关重要。“比起‘极致的速度’,产品的安全、可靠永远是第一位的,这是大众汽车集团的DNA。”
跻身智驾第一梯队的关键:自主开发
《中国经营报》:你一直在自学中文,大众即将发布“在中国,为中国”战略成果,若选三个词概括一下大众这几年的历程,会是哪三个?
贝瑞德:讨论、决策、交付。2022年,我来到了中国。我们的团队随即深入探讨,寻找在中国全新的发展道路。随后,我们迅速采取行动,制定了全新的发展战略,其核心是使产品和技术快速适配中国市场的需求。通过与本地合资伙伴的紧密协作,我们坚定推行了“在中国,为中国”战略。
《中国经营报》:这两年,大众在智能化领域投入巨大,动作也相当积极。但外界有一种观感,认为你们在智能化方面的进展相对缓慢,你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贝瑞德:这几年也发生了不少智驾事故,令人警醒。对我们来说,比起“极致的速度”,智驾产品的安全、可靠永远是第一位的,这是大众汽车集团的DNA。
在优化产品开发流程、实现“中国速度”的同时,我们绝不以牺牲质量和安全为代价。这并非保守,而是对消费者负责,毕竟再快的创新,也必须保障质量和安全。
我们从2022年开始全面加速本土研发。现在各项准备工作已经就绪,我们的新车型将陆续上市,同时我们也即将在中国市场推出全新的电动平台和电子电气架构。我相信在明年,无论是面对造车新势力,还是传统本土车企,我们都能展现出强大的竞争实力,实现与中国车企同等的研发速度、成本优势和智能化水平。
《中国经营报》:大众即将在上海车展发布搭载L2++级智驾技术的新车型,这些技术目前主要应用在中高端车型上,未来是否会普及到大众全系车型?
贝瑞德: 目前,我们的技术团队正全力推进ADAS(高级驾驶辅助系统)技术的研发,并将系统的安全性与可靠性作为首要目标,为消费者提供值得信赖的产品。今年年底起,该系统将陆续搭载至大众汽车品牌所有车型,因为我们始终坚持“技术普及”的理念。
《中国经营报》:今年,比亚迪率先在行业掀起“智驾平权”理念,使得高阶智驾产品价格已下探至10万元区间。你们将如何应对这一市场竞争态势,未来大众的高阶智驾产品是否也会向这一价格区间渗透?
贝瑞德:关于智驾系统的技术水平与性能表现,我们已达到行业领先水平。如果你实际体验过,就能充分体会这一优势。对我们而言,最重要的一点是让智驾系统实现拟人化的驾驶表现,这将成为差异化竞争的关键。当用户使用智驾功能时,车辆既能确保安全感知,又能提供符合人类驾驶习惯的自然反馈,而非机械化的操作。
在价格竞争力方面,我们持续监测整车及ADAS系统的市场价格走势,以保持成本结构的市场竞争力,并适应当前行业趋势,但具体定价策略将在未来适时公布。
《中国经营报》:大众将通过哪些战略举措跻身智驾第一梯队?
贝瑞德:想要实现这一点,自主开发是关键,系统一旦投入使用,会持续学习进化。若单纯采用外部采购方案,每一次升级都要做大量的匹配工作。当我们掌握了技术,自有软件工程师团队便能实现系统持续迭代,这对未来发展至关重要,也为我们L3级自动驾驶开发储备了核心能力。
《中国经营报》:汽车行业正经历深刻变革,很多车企喊“要成为以人工智能(AI)为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公司”。面对这一行业趋势,大众将如何规划自身的定位,构建怎样的企业发展战略?
贝瑞德:传统时代已经终结,智能化时代正在到来。这意味着我们要将AI技术深度融入研发,这不仅体现在高级驾驶辅助系统,也将重塑未来智能座舱的发展方向。
我们已经在生产制造环节应用AI技术,同时也在推进AI赋能的高级驾驶辅助系统研发工作。正如我此前强调的,唯有AI技术路线,我们的高级驾驶辅助系统才能实现拟人化的自然驾驶体验。若只依赖传统的规控路线,车辆永远无法达到人类驾驶员的灵活应变水平。
以CMP平台应对“十倍速变化”市场
《中国经营报》:2024年,大众在中国的两家合资车企对大众集团的利润贡献有所下降。在价格战还将继续存在的市场环境下,大众将如何保证燃油车的利润?
贝瑞德:去年,合资公司的整体盈利下降,主要原因是中国市场的激烈价格竞争。目前,有超过100个品牌希望在这个市场上分一杯羹。尽管如此,相较于行业水平,我们实现了可观的销售回报率,能取得5%—7%的销售回报率的企业并不多。大多数企业只能维持盈亏平衡,甚至还在亏损。
我们对保持燃油车业务的盈利能力非常有信心,因为我们拥有坚实的产品基础,并且实现了高度本土化,我们的供应链本土化率超过95%,可以从本土供应和规模效应中获益。因此,我们相信,凭借强大的产品阵容,我们不仅可以保持领先的市场份额,也可以维持盈利能力。
《中国经营报》:汽车行业价格战已经打了两年,你曾说“大众更看重利润”,这背后的逻辑是怎样的?
贝瑞德:近两年,中国市场不断上演价格战,但我们不会以牺牲盈利为代价去争夺“几个百分点”的市场份额。竞争不是冲刺跑,而是一场马拉松。对我们而言,盈利能力是首要目标,因为这关系到企业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在这一点上,我们与合资伙伴已经达成共识。
《中国经营报》:新能源业务盈利会是大众的挑战吗?
贝瑞德:的确是,我们未来的挑战,是将业务重心由燃油车转向新能源车,且持续保持盈利。因此,我们正在全面调整成本结构,以适应当前的价格水平。即使未来行业出现整合,我们也不认为价格会回升,所有企业都必须适应较低的价格水平。2026年,我们将推出新一代产品,并能大幅优化成本结构。因此我们有信心,到2030年,我们的合资企业能够实现我们的战略目标。
《中国经营报》:大众未来计划推出不同动力形式的产品,包括纯电车型、增程车型和插混车型,你们在产品推出节奏和结构方面的判断依据是怎样的?
贝瑞德:在“十倍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下,很难对行业趋势做出准确判断,因此保持灵活性尤为重要。CMP平台是我们应对市场变化的策略,通过CMP平台,我们可以在同款车型上搭载不同的动力系统,根据客户需求,提供纯电车型、增程车型或插混车型。
《中国经营报》:大众CMP平台推出的初衷是怎样的,想达成怎样的目标?
贝瑞德:与大众此前平台相比,CMP平台能够实现高达40%的成本优化。CMP平台是针对A级车市场开发的,而这一细分市场占据了整个汽车市场份额的约50%,也是竞争最为激烈的领域。
我们已经为应对市场竞争做好了充分准备,同时致力于保持盈利。通过本土开发、利用本土研发资源、建立本土合作伙伴关系,以及以磷酸铁锂技术为核心的全新电池概念,我们将有力推动成本优化目标的实现。
中国研发反哺大众其他市场
《中国经营报》:2024年,大众在中国燃油车市场销量排名第一。公司对2025年中国市场的预期是怎样的?
贝瑞德:2025年,在燃油汽车领域,我们期待能够继续保持领先地位,这一业务能为我们带来丰厚的盈利,为智能网联汽车新技术开发提供坚实的资金保障。
今年是我们向智能网联汽车转型的关键之年,我们已将全部投资重点转向这一方面,我们在合肥成立的大众汽车(中国)科技有限公司(VCTC)就是最好的例证。这一研发中心完全专注于智能网联汽车的开发,同时不涉及燃油车项目。预计到2030年,中国市场80%的销量将来自新能源汽车。因此,我们正集中所有资源和力量,全力开发相关技术和产品。
《中国经营报》:大众集团“2035年愿景”是成为“全球汽车技术的驱动者”,要实现这一愿景,中国市场将扮演怎样的角色?
贝瑞德:中国已成为全球汽车产业的创新引擎,新技术、新架构、新软件、基于AI的智驾系统等都在中国率先实现落地。因此,在“2035年愿景”之外,我们针对中国市场制定了“2030目标”——保持在中国市场排名第一的外资车企的地位,力争实现15%的市场份额。
我们预计到2030年,中国乘用车市场总规模将达到约2800万辆。我们的目标是2030年取得22%的燃油车市场份额;同时,我们正在加速发展新能源汽车,以确保到2030年,集团在中国的销售结构与市场总体情况相匹配。
为了达成这一目标,我们正在基于“在中国,为中国”战略,开发领先技术。通过VCTC公司,集团深度融入中国的创新生态系统,提升技术水平。
《中国经营报》:大众是否考虑将在中国积累的研发经验赋能其他市场,进行技术输出、产品出海?
贝瑞德:虽然技术的输出需要考虑各国政策法规差异,但我们在中国积累的研发经验已成为集团的重要技术储备,将为集团其他市场带来借鉴。
我们正在与合资伙伴积极探讨从中国市场出口的可能,通过开拓出口业务,进一步优化在中国的业务发展。欧洲并非我们优先的出口市场,因为我们在欧洲已拥有完整的生产布局。东南亚、中亚和中东市场等都极具吸引力。
《中国经营报》:很多人说,大众在“中国的故乡”是上海,你个人对上海有怎样的感情,对上海车展有哪些期待?
贝瑞德:能够参加上海车展,我非常激动。我们在中国的旅程始于1984年,始于上海。在第一届上海车展,我们展示了桑塔纳和奥迪100车型,这是我们为中国市场带来的最早的产品。
今年的上海车展与我们1984年第一次参展有很多相似之处,我们会通过全新产品阵容,展示我们的崭新发展道路。“在中国,为中国”战略的首批成果将在此亮相,我们将见证集团史上最大规模的转型产品矩阵,还将展现全新的技术方案,包括整车平台、架构,以及高级驾驶辅助系统。
老板秘籍
如何跻身智驾第一梯队
对我们来说,比起“极致的速度”,智驾产品的安全、可靠永远是第一位的,这是大众汽车集团的DNA。
目前,我们的技术团队正全力推进ADAS(高级驾驶辅助系统)技术的研发,并将系统的安全性与可靠性作为首要目标,为消费者提供值得信赖的产品。今年年底起,该系统将陆续搭载至大众汽车品牌所有车型。
最重要的一点是让智驾系统实现拟人化的驾驶表现,这将成为差异化竞争的关键。当用户使用智驾功能时,车辆既能确保安全感知,又能提供符合人类驾驶习惯的自然反馈,而非机械化的操作。
想要实现这一点,自主开发是关键,系统一旦投入使用,会持续学习进化。若单纯采用外部采购方案,每一次升级都要做大量的匹配工作。当我们掌握了技术,自有软件工程师团队便能实现系统持续迭代,这对未来发展至关重要。
在价格竞争力方面,我们持续监测整车及ADAS系统的市场价格走势,以保持成本结构的市场竞争力,并适应当前行业趋势。
如何应对愈发激烈的价格战
近两年,中国市场不断上演价格战,但我们不会以牺牲盈利为代价去争夺“几个百分点”的市场份额。竞争不是冲刺跑,而是一场马拉松。对我们而言,盈利能力是首要目标,因为这关系到企业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在这一点上,我们与合资伙伴已经达成共识。
我们对保持燃油车业务的盈利能力非常有信心,因为我们拥有坚实的产品基础,并且实现了高度本土化,我们的供应链本土化率超过95%,可以从本土供应和规模效应中获益。
简历
贝瑞德
贝瑞德1993年加入大众汽车集团,长期在采购和供应链管理领域担任要职。2015—2018年,担任大众品牌采购总监,负责大众品牌全球采购业务。2018年,升任大众品牌首席运营官(COO),主导生产优化和成本控制。2020年7月—2022年8月,担任大众乘用车品牌首席执行官(CEO),推动电动化转型工作(如ID.系列车型)。
2022年8月起,任大众汽车集团(中国)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全面负责中国区业务,包括战略制定、合资企业合作(一汽-大众、上汽大众、大众安徽)及电动化布局工作。
贝瑞德在任职期间推动大众集团与江汽集团合资成立大众安徽,专注电动车型研发与生产。投资电池企业国轩高科、智驾芯片企业地平线,完善供应链。2023年,投资入股小鹏汽车,共同开发针对中国市场的电动车型,被视为合资车企首次“反向技术合作”的典范。
记者观察
长期主义者的制胜之策:平衡销量、成本、利润
2024 年,中国车市“冰火两重天”。一面是,乘用车市场仍实现近5%的增长,销量超过2300万辆;一面是,笼罩在价格战阴影当中的部分车企“赔本赚吆喝”,深陷“要市场,还是要利润”的困境中左右为难。
大众集团也不例外,根据大众集团公布的销量数据,2024年,大众集团在全球交付903万辆汽车,同比下滑2.3%。在中国市场,大众集团共交付293万辆,同比下滑9.5%。
“在充满挑战的环境中,大众汽车取得了符合预期的成果。”贝瑞德在谈及这份成绩单时强调,“大众集团不会不计代价地追求销量增长。竞争不是冲刺跑,而是一场马拉松。”
平衡销量、成本、利润,一直是大众集团积极应对行业竞争的重要策略。车企只有健康地盈利,才能保障足够的资金投入新技术研发。短期来看,车企也许会牺牲一定的市场份额;但长远来看,车企将获得技术创新带来的竞争优势。据不完全统计,自2022年以来,大众集团在华投资超500亿元人民币。
对于2025年的汽车行业,贝瑞德预判,价格战还将持续,竞争将会进一步加剧。但大众集团已经做好准备。大众集团将在上海车展开启集中交付,开启其在华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智能网联汽车攻势,集团旗下各品牌将有超过50款车型亮相。其中的7款全球首发车型中,包含5款新一代智能网联汽车。
实践证明,端到端技术能降低自动驾驶研发门槛,帮助系统理解人类驾驶的“常识”,已经成为包括特斯拉、小鹏、大众等车企推动高级别、拟人化智驾的关键技术路径。
与特斯拉、比亚迪、“蔚小理”等竞争对手相比,除了智驾系统的技术水平与性能表现是否具备优势外,大众集团推出的智能网联产品是否具有成本优势,也是其能否打赢反攻战的关键。
当前,大众集团正通过与地平线、小鹏等合作伙伴共同研发、集中采购,来优化智驾系统开发领域(包括高精度传感器、算力、研发团队支出)等方面的成本。
“在价格竞争力方面,我们持续监测整车及ADAS系统的市场价格走势,以保持成本结构的市场竞争力,并适应当前行业趋势。”贝瑞德判断,“即使未来行业出现整合,我们也不认为价格会回升,所有企业都必须适应较低的价格水平。”
本版文章由本报记者陈茂利采写
(文章来源:中国经营网)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