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银行业信贷资产登记流转中心(以下简称“银登中心”)发布2025年一季度不良贷款转让业务统计数据。
2025年一季度,批量个人业务成交规模370.4亿元,成交单数128单,同比分别增长760%、357%。
“个贷不良成交量暴增,首先,是因为金融机构个贷不良压力巨大,2024年有银行零售净利润占比大幅下滑至0.6%;其次,随着个贷不良转让试点的不断开展,金融机构开始具备成熟的批转管理能力,正在逐步向表外资产要利润;最后,当前环境下,个贷不良业务作为逆周期行业,被市场看好。”火栗网特聘高级研究顾问彭城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个人消费贷不良占比超七成
从资产类型结构来看,今年一季度,个人消费贷款、信用卡透支、个人经营类贷款规模分别为268.2亿元、51.9亿元和50.1亿元,占比分别为72.4%、14%和13.5%。
其中,个人消费贷款占比已经实现连续两个季度上升。2024年三季度、四季度,占比分别为41.9%、66%。
中国人民银行数据显示,2024年四季度末,不含个人住房贷款的消费性贷款余额达21.01万亿元,同比增长6.2%,全年增加1.24万亿元。从2024年年报数据来看,多家大行的消费贷金额与不良率占比同比上升。
具体来看,个人经营贷、个人消费贷和信用卡透支不良资产的平均折扣率分别为6.8%、3.8%和4.4%,较2024年四季度分别下降0.9个、0.3个和0.6个百分点。
对此,彭城分析认为,最近两个季度个贷不良业务成交价格不断下滑,一方面体现出市场价格正在回归理性,另一方面,也不能排除由于出让方在机构类型、信贷产品、资产特征等方面的结构变化原因,比如消金金融公司大规模出包,而消金资产与股份行资产在价格上存在一定差异。
地方AMC“垄断”格局被打破
从受让方情况来看,一直以来,地方AMC都是批量个人业务绝对主力,不过这一格局正在被打破。
2025年一季度,中国信达(1359.HK)进入业务前十大活跃受让方机构名单。
据了解,这是中国信达同时也是全国性AMC首次亮相该榜单。
中国信达正在加码布局个贷不良业务。公开信息显示,2024年4月,中国信达开始就个人不良贷款业务系统建设项目进行公开招标。2024年9月,中国信达正式上线个人不良贷款业务系统;2024年12月,中国信达深圳分公司以11亿元高价竞得微众银行2897户“微业贷”不良资产包。中国信达近日公布的2024年度财报数据显示,年内新增收购12笔个贷不良资产包,涉及资产近27万户、本金43亿元。
2024年,就中国信达宣布上线个人不良贷款业务系统,浙商资产研究院曾表示,全国性AMC加速布局这一领域,凭借其资金实力、技术系统和运营经验,将对地方AMC的市场份额和业务模式带来冲击。地方AMC需要主动调整定位,通过强化区域特色、提升运营能力和与全国性AMC建立合作关系,找到适合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路径,为区域金融风险化解和市场稳定贡献力量。
“中国信达在不良领域向来具备相对领先地位,过去其曾通过股权合作等方式进行过个贷领域的探索,也曾通过银登中心竞价个贷不良资产包并取得一些经验。近期中国信达个贷业务系统上线并开始活跃在银登市场,必然会给行业带来重大影响。”彭城表示,比如,由于规模效应,未来个贷不良资产包规模或不断增大,对小规模投资人而言并非利好;又如,由于中国信达管理经营模式有别于金融机构,可能会对不良处置的生态带来重大改变。
“以上种种,都是在试点政策的大趋势之下可能产生的变化,而中国信达则加速了这个趋势的发展,其自身也有可能在这个趋势下成为一个新的行业细分龙头。”彭城称。
(文章来源:中国经营报)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