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媒科技评论
过去两年,新能源汽车市场开始内卷式狂奔,在经历了一系列营销战、价格战、智驾战之后,新能源车的市场渗透率从2020年的5.8%狂飙至2024年的47.2%。
“电进油退”一度成为了车圈最吸睛的话题,蔚来李斌公开喊话燃油车“只剩汽油味”,比亚迪王朝网销售事业部总经理路天更直言“燃油车只剩情怀”……
两位大佬如此喊话,是因为“位置决定想法”,毕竟蔚来是新势力车企的佼佼者,比亚迪也在2022年宣布全面转型新能源汽车领域。
但从市场规模占比来看,新能源车销量增速从2023年就开始放缓,2024年还同比下滑约10%,市场渗透率更连续5个月下滑,从最高53.7%开始逐渐回落。
新能源汽车虽然短暂地超过了燃油车的市场渗透率,但最终还是未能如预期般“一统天下”,相信在未来一段时间里,新能源车和燃油车大概率还是会保持“五五分”的市场格局。
这也给到了传统车企再一次进攻市场的机会,燃油车将有望成为新一轮行业博弈的“棋眼”。
传统车企的“回马枪”
近段时间,吉利CEO淦家阅一句“不会放弃燃油车”的宣言,揭开了这场“油电暗战”的序幕。
淦家阅在近日举办的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上表示,燃油车是市场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一家汽车公司如果没有油车,可能就是这家公司的缺陷。
长城汽车CTO吴会肖也在会上表示,将会继续加大燃油车发动机和变速箱的投入;广汽集团原董事长曾庆洪也在2024年中国汽车重庆论坛上呼吁保障燃油车与电动车的平权发展。
与其在新能源的红海里浮沉,不如在燃油车的蓝海中稳舵,这或许正是当下传统车企的共同心声,大家也开始集体回攻燃油车市场。
一则,被新势力瓜分掉不少市场份额的传统豪车品牌,纷纷将“价格战”的重心转回燃油车领域,并在近期推出了“一口价”政策。
比如最先发起进攻的别克君威,起售价仅为10.69万元,此后各大传统车企纷纷跟进,也包括越来越多的豪华品牌,捷豹XEL仅18.98万起、奥迪Q7黑武士版低至45.99万……
传统燃油车推出“一口价”优惠,一方面是希望通过价格战来保住销量,守住燃油车的基本盘;另一方面,是希望能够颠覆传统4S店价格不透明的销售模式,更符合年轻消费者“不讲价、没有猫腻”的购车需求。
二则,已经在新能源汽车市场站稳阵脚的自主车企,也开始将目光投向燃油车市场,不仅积极“推新”,还加大了新车补贴。
比如奇瑞发布了高性能豪华家轿奇瑞艾瑞泽8 PRO,搭载了1.6TGDI同级最强鲲鹏动力,还有L2+级智能驾驶辅助系统等,售价区间为11.69万-13.29万元,叠加限时优惠起售价更低至10.39万元。
长安则一口气推出了第三代CS55PLUS、逸动、UNI-V三款新车,全部换装新的动力系统“长安新蓝鲸500Bar”;吉利星瑞、星越L也推新上市,新增版本配置升级,全系标配L2级智能辅助驾驶,相当于“增配不加价”。
近两年,奇瑞、长安、长城、吉利看似激战新能源汽车市场,但它们在燃油车市场上的功课也未放松。
以吉利为例,去年其以2402亿营收创历史新高,净利润暴涨两倍多,燃油车贡献着60%的销量基本盘,。另外,星瑞、星越L还分别拿下中国品牌A级燃油轿车和燃油SUV的销冠。
长城汽车的新能源转型战略则从激进扩张转向“回归主品类”,淘汰欧拉品牌中两款销量高但亏损严重的车型,转而坦克、哈弗和皮卡等能够带来更充足利润的品牌。
根据《晚点LatePost》报道,一位接近长城的人士透露,长城内部判断内燃机的保值性、稀缺性和情绪价值仍然有吸引力,目前其燃油车销量占比仍高达70%以上。据悉,近年长城在柴油动力、混动技术优化等方面也有不少技术创新。
不难发现,传统车企的逻辑非常清晰,虽然新能源赛道火热,但盈利难题却未解。与之相反,燃油车凭借成熟的供应链和海外需求,仍是许多车企的“现金奶牛”,车企们自然不会“舍本逐末”。
长城魏建军就曾坦言“不要销量要利润”,他指出“长城并不畏惧销量下滑,毕竟销量前十的车企中大多数都陷入了亏损,(长城)宁愿牺牲部分市场份额,也不愿追求无意义的销量增长。”
燃油车还有第二春?
虽然,不少车企仍在高喊“电进油退”,但现实却比理想更具说服力。随着新能源产业进入下半场,市场竞争格局虽然有所改变,但需求韧性却不易改变。
首先,尽管新能源车在政策与资本推动下高歌猛进,但燃油车在续航、补能及驾驶体验方面仍有不可替代性。
相关调研指出,在三四线下沉市场燃油车的渗透率仍超60%;在个别特殊应用场景(如长途货运、极寒地区),用户对燃油车偏好度达85%。
在10万—15万元汽车产品价格带,燃油车市场也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消费者在购车时更倾向选择他们熟悉的品牌和传统的车型。
业内人士认为,燃油车的需求韧性超出了行业预期,未来新能源车和燃油车的销量将会达到一个平衡状态,不太可能出现电车完全吞并油车的情况。
其次,不想以价换量,也成为传统车企“回攻”燃油车市场的原因。要攻下新能源车市场,除了不可避免的价格战和营销战之外,研发也是一笔庞大的投入。
但如果忽视利润,车企恐怕难以生存下去,更难以支撑长期的转型投入,这更印证了传统车企“两条腿走路”的必要性。
最后,海外市场也成为了一个关键变量。受贸易关系、地缘政治、补能基建等因素的影响,新能源汽车在全球市场的渗透率并未能实现快速提升。
2022年,新能源汽车在全球的渗透率已经达到13%,但两年过去了,2024年的渗透率也仅为19.3%。
相较之下,2024年中国燃油车出口457.4万辆,同比增长23.5%,远超新能源车128.4万辆的出口量。特别是在中东、非洲以及东南亚等地区,其对高性价比的燃油车有着极大需求。
因此,对于长城、奇瑞、吉利等在海外市场已有一定基础的车企来说,跟随市场趋势攻下新能源汽车市场固然重要,但持续推进燃油车销售规模,扩大全球市场份额也同样重要。
以奇瑞汽车为例,其在去年出口汽车114.46万辆,占总销量的43.96%,同比增长21.4%。因此,虽然近年奇瑞汽车的新能源转型落后于同行,但海外市场依赖燃油车的特性使其“曲线救国”策略依然能够奏效。
当然,除了车企基于自身情况的考量之外,市场发展趋势也在推着它们重回燃油车的“怀抱”。随着全国以旧换新补贴持续显效,多地政府开始为燃油车提供“真金白银”的补贴。
以河北省为例,报废旧车购买新能源车最高补贴2万元,置换燃油车最高补贴1.5万元,虽然燃油车补贴较新能源车略低,但相比早些年只有新能源车能获得补贴的情况,已经有所改善。
另外,近期智能驾驶“信任危机”在持续发酵,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动了燃油车潜在消费群体更快做出购车决策。
市场格局悄然改变
长远来看,全球新能源车和燃油车将会呈现出多元发展的格局,不同地区会呈现出不同的趋势,比如欧美等发达国家纯电和混动增长快,而一些发展中国家将会更依赖燃油车。
在这一背景下,国内车企的双轨战略也愈发清晰。不过,当传统车企开始“回攻”燃油车市场时,市场的“话语权”却已经悄然易主。
在2011年前后的高峰时期,合资汽车品牌在国内的市场占比一度超过70%。但从2022年开始,合资汽车品牌在中国的市占率在2023年急剧下降到34.8%,市场预计其会在2025年降至30%左右。
过去一段时间,合资汽车品牌凭借品牌溢价和技术输入等优势,曾在国内市场占据较高份额。但在转型新能源过程中,由于决策机制较慢,难以快速跟上技术代差等原因,反而变得举步维艰。
根据1月数据,合资汽车品牌在国内新能源市场的份额跌到了3.76%的最低点。在燃油车市场,情况也同样不容乐观,其市场份额从去年的60%左右进一步下滑至今年初的58.4%。
与之相反,自主车企却是越战越勇,其份额从去年最低的28.23%一路上升至今年初的37.04%。当合资车企想要“回归”燃油车市场,却发现早已被“偷家”。
新能源与燃油车的竞合,本质是市场多元需求的映射,在汽车产业的发展过程中,趋势固然重要,但产品永远最为重要。
但诸如大众、丰田等巨头,其新能源车型尚未形成爆款,燃油车型的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又未能跟上节奏,此消彼长之间,市场攻守早已异位。
汽车产业的演进不会只是遵循“非此即彼”的剧本,车企既要仰望星空的“电动化理想”,也需脚踩燃油车的“现实之地”。毕竟,在商业世界里,“活下去”永远比“跑得快”更接近真理。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