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李媛北京报道
从单品牌到多品牌,从中国走向全球,安踏的野心再一次被清晰勾勒。2025年4月10日,安踏集团宣布以2.9亿美元收购德国知名户外品牌Jack Wolfskin(狼爪),标志着其在全球户外运动领域的纵深布局迈出关键一步。
安踏收购德国狼爪品牌的举动,不仅是资本市场关注的焦点,更是体育用品行业发展逻辑的一个缩影。这一收购发生的时间节点颇具意味:2025年第一季度,安踏集团旗下“其他品牌”同比录得65%—70%的高增长,主品牌安踏及FILA品牌也实现了高单位数的正增长。
回溯安踏近年来的战略路径,凭借收购其已转型为“多品牌体育帝国”。然而,国内不乏因收购陷入困境的品牌:拉夏贝尔收购的男装品牌杰克沃克2018年销售1.71亿元,却亏损1.62亿元;2018年森马服饰收购童装集团Kidiliz母公司Sofiza SAS,但随后Kidiliz集团主品牌业务营收持续下滑,最终森马服饰决定剥离该海外业务;贵人鸟则从2015年开始,相继投入超过46亿元资本到其他领域,但最终连续三年亏损,面临退市风险。
不可否认的是,安踏面临的问题也日益复杂。一方面,FILA的增长逐渐放缓,运动时尚赛道竞争白热化;另一方面,国际化路径上的文化融合、组织管理、品牌调性统一等挑战日益凸显。在此背景下,这场收购究竟是安踏品牌布局中的一次精妙补位,还是一次高风险的“豪赌”?
安踏的品牌棋局与“大店”雄心
“狼爪的加入,补全了安踏在户外市场的最后一块拼图。”北京关键之道体育咨询有限公司创始人张庆如此评价。
目前来看,安踏旗下品牌涵盖安踏(主品牌)、FILA(时尚运动)、迪桑特与可隆(专业户外)、亚玛芬(高端功能运动品牌集团)等多个赛道。此次新增的狼爪,其定位恰好处于都市休闲与专业户外之间,聚焦中端大众户外细分市场,与迪桑特、可隆、Salomon、始祖鸟形成清晰分层。
但品牌多元只是战略的第一步,更深层次的变革体现在其零售体系的重构上。
一位接近安踏的人士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安踏自2023年起重点打造“超级安踏店”与DTC直营体系(直接触达消费的商业模式),其开设的旗舰超级店,集成安踏多个子品牌产品,平均面积达800平方米以上,不仅承担商品展示与销售职能,更是品牌文化体验中心,“最重要的是由于安踏都是直营店,这些‘大店’的性价比优势很大,而且能够对消费者需求快速反应,安踏也是一边开店一边调整”。
据华创证券研究部数据,安踏超级门店坪效可达到常规门店的2—2.5倍,坪效超4000元/平方米的比例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而在大坪效背后,是其成熟的供应链与商品运营能力支撑。
张庆指出:“安踏的多品牌战略成功,不是因为概念新,而是它能把品牌收回来后‘管好、整合好’。”这一观点从安踏对亚玛芬的整合中得到印证——5年内完成品牌重塑、实现盈利翻番,并助其母公司在美成功上市。
时尚产业独立分析师、上海良栖品牌管理有限公司创始人程伟雄则从更宏观的视角评价:“狼爪的加入意味着安踏在中国户外市场的布局正好完成高(始祖鸟)、中(迪桑特、可隆)、低(狼爪)的完整覆盖。”他指出,安踏的核心竞争力就在于“多品牌并购”与“DTC模式的快速落地”,“这正是其他国内运动品牌难以复制的地方。”
“在中国市场,安踏率先完成DTC直营体系转型,品牌矩阵拉开与同行差距。当李宁还在主品牌内打多品牌,安踏已用多品牌收购不断做大营收基盘。”程伟雄认为,安踏这一战略虽然高风险,但执行节奏非常果断,“多品牌逻辑本身不难,难的是如何快速整合、系统复制、资源再分配。”
狼爪缘何“卖身”?
狼爪的加入表面上是安踏品牌策略的自然延伸,但从另一面看,这一总部位于德国伊德斯坦因的老牌户外品牌,正处于“必须转型”的十字路口。
狼爪自1981年成立起,即以TEXAPORE防水透气面料著称,强调功能性与生态友好型制造工艺。然而,近年来在北美与亚太市场,其品牌影响力相对减弱,增速放缓。
此外,狼爪在全球拥有495家专卖店和4000余个销售网点,其中226家在欧洲、269家在亚洲,已构建较完整的分销体系,但高成本的直营模式与库存压力,叠加经济下行影响,造成盈利压力。
根据滔搏体育发布的《2024中国年轻人户外消费趋势白皮书》,户外运动已经从“小众硬核”走向“大众潮流”。数据显示,55.3%的年轻人参与过滑雪,41.7%骑行,39.2%潜水;超80%的消费者年户外装备支出超千元;冲锋衣类商品2023年线上销售额突破100亿元。
“狼爪在德国市占率靠前,但中国市场才是增长的火车头。”张庆指出。数据显示,中国户外运动产业规模已达万亿级别,国家规划到2025年将突破3万亿元。与之对应的是国内消费逐步升级,精致露营、自驾越野等新场景层出不穷,为品牌提供了更多切入口。而安踏的本土化零售与电商优势,正好填补狼爪的短板。业内人士指出,未来狼爪可能在中国推出专属产品线,并参与与安踏主品牌的联动营销,实现“1+1>2”的协同效应。
不过,程伟雄提醒,在国外品牌引入中国市场时,需注意品牌调性与生活方式差异:“欧美消费者生活方式已沉淀多年,户外产品的使用场景与穿着礼仪非常明确;而在中国,‘户外风’往往是一阵时尚潮流,穿冲锋衣的不一定去登山。”
安踏的全球梦能走多远?
“安踏目前所取得的成绩,归根结底是人的原因。”张庆表示。这种“人”的力量,不仅体现在安踏集团董事局主席丁世忠的战略判断力,也体现在其组织体系的柔韧与高效。
然而,收购并不是终点,如何在全球品牌生态中真正站稳脚跟,安踏仍面临诸多挑战。首先是组织效率与品牌文化整合。2024年,安踏旗下亚玛芬集团营收增长18%,功能性服饰增长36%,成功登陆纳斯达克。然而,品牌扩张带来的组织复杂度亦在上升——如何在多品牌矩阵中保持决策效率、协同能力和品牌个性,是最大的考验。
“一个品牌有一个灵魂,但一个集团若有十个品牌,就可能有十种语言。”曾经某国际品牌高管指出,文化差异、品牌认同、人才管理,是未来安踏整合狼爪及海外市场的最大软肋。
“国际化不仅是把产品卖出去,更是团队本地化、技术本地化、品牌叙事本地化。”张庆指出,“中国制造+欧洲设计+全球运营”听起来很美,但真正落地需要强大的文化适应力与技术整合力。
收购狼爪,是安踏“全球化+多品牌”棋局中的关键一步。这不仅体现其对全球市场的敏锐嗅觉,也反映出中国体育品牌已逐步从“制造出海”转向“品牌出海”。然而,品牌融合、文化适应、全球治理能力,才是比交易本身更大的挑战。
程伟雄进一步指出,安踏对始祖鸟的运营已提供一个样本——将小众高端品牌引入城市穿搭日常,激发大众消费潜力,但这在欧美并不适用。“始祖鸟走红固然成功,但也存在品牌调性被稀释的问题。狼爪作为更偏中端的大众专业户外品牌,如果也走这条路,或许能在中国打开市场,但绝不能照搬到海外。”
“中国消费者在追求‘功能性+社交属性’的过程中,实际上对品牌专业性产生了‘边界模糊’。”程伟雄认为,狼爪想要在中国焕新,必须平衡功能属性、情绪价值与品牌个性,不然容易沦为又一个“穿不明白”的潮流符号。
程伟雄强调,安踏的收购逻辑需进一步精细化:“靠‘买买买’做大合并报表是阶段性的策略,但不是长期主义的根基。未来安踏真正要思考的,是如何让主品牌安踏持续增强竞争力,而不是被多品牌矩阵边缘化。”
此外,随着FILA增长减缓、安踏品牌承压,能否让“第二梯队”品牌快速形成现金流、接棒FILA,成为决定安踏中长期成长潜力的关键。“如果狼爪无法迅速成为新增长极,那2.9亿美元的收购代价会变得沉重。在全球贸易博弈剧烈、资金流动复杂化的当下,‘做大’有时并不意味着‘做强’。对安踏来说,买得多,不如整得好。”程伟雄总结道。
(文章来源:中国经营网)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