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华为碰撞事故:AEB并非万能“救命神器”

赛博汽车
17 Apr

作者 | 章涟漪

编辑 | 邱锴俊

继小米之后,华为也发生了一起事故。

4月13日下午,一辆问界M7 Pro在辽宁沈阳工业展览馆发生碰撞事故,造成一名人员受伤。

对此,问界方面回应称,经初步调查,事故发生于车展撤展前夕,车辆未处于展车模式,导致车辆被误启动。因主驾未系安全带,且方向盘大角度干预,不满足AEB触发条件。

问界对于事故的回应

但此前,无论是华为终端BG董事长余承东,还是华为车BU CEO靳玉志都多次渲染AEB(自动紧急制动)的强大,却没有介绍它的缺陷。

现实是,不管是哪家企业,被宣传为“救命神器”的AEB系统都不是万能的,它像是汽车的安全气囊,但绝不能替代安全带。

在自动驾驶浪潮不断滚滚向前时,也应注意,不可过度神化了单一项技术。毕竟,最可靠的“主动安全系统”,始终是驾驶座上那个保持警惕的人类大脑。

01

AEB存在诸多盲区

智驾,一直是华为引以为傲的点。

去年4月,北京车展前夕,华为发布ADS 3.0时提到,实现主动安全更进一步。在AEB刹车距离不足的场景下,系统自动紧急转向避障,无需人先打方向盘触发,侧向主动安全也支持更多的场景,例如支持斜穿、横穿的车辆、自行车和电动车;支持更灵活的避让空间。

余承东称问界M9大五座车型AEB能力加强

同年9月,问界M9大五座车型上市发布会上,余承东表示,前向AEB能力得到了加强,能够支持对斜穿行人和两轮车行为的预判,其最大生效范围为4-150km/h。在智驾与人驾协同的情况下,刹停时速可以提升至120km/h,而在静止行人场景下,人驾的刹停时速可以达到110km/h。

但他们都没有说的是,鸿蒙智行的车辆功能设计中,不系安全带是不会触发AEB的。因为如果紧急强力制动可能会把驾乘人员从座位上甩出去。另外,大幅度转向也不会触发AEB,因为大幅度转向时轮胎抓地力减小,如果紧急强力制动可能会让车辆有侧翻风险。

当然,这也是大部分车企的选择。

而就在半个月前的3月29日深夜,小米汽车也经历了类似的AEB争议。

在当时的事故中,有不少人质疑“为什么车辆距离锥桶这么近了,AEB功能却没有发挥作用”?

这一问题小米汽车以问答的形式进行了回应。

小米汽车回应AEB是否触发

它表示,本次事件中,NOA提示“注意障碍”后已启动减速。约1秒后,驾驶员接管,NOA功能退出了。

小米SU7标准版有前向防碰撞辅助功能,包括碰撞预警 (FCW) 和紧急制动 (AEB) 两个子功能,作用对象是车辆、行人、二轮车三类目标,其中AEB功能工作速度在8-135km/h之间。这个功能和行业同配置的AEB功能类似,目前不响应锥桶、水马、石头、动物等障碍物。

从小米汽车的回应中可以确定的是,事故车辆的AEB功能并没有被触发。

这也是它首次对外明确表示,AEB功能目前不响应锥桶、水马、石头、动物等障碍物。

而在过去,小米创始人雷军在SU7上市发布会上对AEB的介绍是,自动紧急制动功能在135km/h的白天高速、120km/h的夜间高速下,成功识别前方车道静止的故障车并立即刹停。

显然,车企在宣传AEB作为“安全”的一面时,往往回避了其存在的技术瓶颈。

02

对行车安全有一定的加持

在聊瓶颈之前,先要聊一下AEB到底是什么,是否有用?

AEB,全称Autonomous Emergency Braking,自动紧急制动。

先进驾驶辅助系统(ADAS)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多项主动安全技术,AEB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种。

它由感知、决策和执行层组成,是辅助驾驶算法,其基本原理是通过毫米波雷达、摄像头、激光雷达等传感器感知车辆周围信息,并将采集信息传输到控制模块,控制模块根据信息和车辆状态来判断自车的危险情况。

AEB技术逻辑。资料来源:齐伟《浅析AEB自动紧急制动系统》

当判断出车辆存在碰撞风险时,系统会对驾驶员进行警告提示;若驾驶员未及时做出避撞动作,AEB系统将主动介入制动系统使自车降速或停止。

早在2002年、2003年,奔驰、本田、丰田等车企就已经开始尝试落地AEB功能。目前来看,AEB已经成为ADAS功能体系里最基础、最核心的功能之一,被消费者认为是主动安全的一道防线。

AEB又包括碰撞迫近制动系统(CIB)和动态制动支持系统(DBS)两个子系统。其中,CIB系统会在追尾和驾驶员未采取任何行动的情况下,对车辆进行紧急制动;DBS会在驾驶员没有施加足够的制动力时,主动增加制动力避免碰撞。

其重要参数是碰撞时间(TTC),即行驶车辆计算出和前方物体可能发生碰撞所需要的时间,定义为自车与障碍物之间的距离除以相对速度。AEB系统的避撞核心逻辑是要确定合适的介入时刻,当TTC足够小时,AEB系统采取制动措施。

AEB系统启动时,主要遵循两个原则:一是不能影响用户体验,即驾驶员有时间做出反应时不可提前启动;二是确保制动效能,即制动时刻应早于制动系统将车辆刹停的最迟制动时刻,从而实现避撞目的。

理论上来说,AEB可以有效减少安全事故发生。

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数据显示,超过90%的严重撞车事故的主要原因是驾驶员本身的失误。

Euro NCAP认为AEB能改善车辆安全性

而根据Euro NCAP(欧洲新车安全评鉴协会)的研究数据,安装AEB的车辆可以将追尾事故减少38%,致命撞车事故减少20-25%,受伤的可能性减少25-30%。

这意味着,AEB功能对行车安全起到了一定作用,且随着功能完善将越发重要。

03

AEB存在四大“致命缺陷”

但AEB显然不是万能的,并不是在所有情况下都能发挥作用,甚至会造成一些新问题。

一是场景局限,对横穿车辆、异型车(如工程车)识别率骤降。

在最初简单的AEB方案中,系统主要标定的障碍物就是车辆和行人,至于儿童、宠物、雪糕筒,以及一些异形检测物都无法识别。但随着传感器产品的成熟,传感器硬件的不断叠加,逐步弥补感知能力的短板,但感知场景标定的丰富度和算法训练依然存在CornerCase。

这导致AEB系统对横穿车辆、异型车辆存在识别局限。同时,面对恶劣天气和光线条件、低速和高速场景、静态目标识别都存在一定的问题。

二是误触发风险,隧道阴影可能引发幽灵刹车。

AEB系统误触发的根本原因在于其技术局限性和算法缺陷。AEB系统依赖传感器(如摄像头、雷达)来感知前方环境,但在光线变化、恶劣天气或复杂路况下,传感器的准确性会大幅下降。与此同时,多传感器融合算法也存在不足。不同传感器的数据同步和融合算法可能出现误差,导致系统误判前方存在障碍物。

其危险在于后车追尾风险增加(尤其高速路段)、乘客颈部可能因急刹受伤、引发驾驶员对辅助驾驶系统的信任危机等。

特斯拉就因AEB误触发问题多次召回车辆。

三是,AEB制动链路存在“延迟”。

从目标出现到完全制动,AEB系统经历不可压缩的5个关键阶段,每个阶段都吞噬宝贵时间。晴天至少需要0.3-0.5秒,雨天或延长至0.8秒。驾驶员需要时刻关注。尽管这一延迟时间在正常情况下可以接受,但在雨天等恶劣条件下,其延长的响应时间可能会降低系统的可靠性。

四是责任困境,系统介入可能导致二次事故,产生责任如何划分等问题。

2022年,一辆搭载博世第三代AEB系统的某车型在德国高速公路上行驶,系统误将前方卡车掉落的纸箱识别为障碍物,突然紧急制动,后方货车因跟车过近追尾,导致3车连环相撞,2人轻伤。

这产生了责任争议,车主指控AEB系统“过度反应”,后车司机主张“前车无故急刹”应负全责,博世以“符合ISO 22179标准”抗辩。

最终,法院判决车企承担30%责任,AEB算法未充分评估误制动风险;后车承担70%责任,未保持安全距离(德国法定最低2秒车距);博世免责,系统符合“合理预期”标准。

尽管德国制定的《自动化和网联化车辆交通伦理准则》明确指出,自动驾驶系统在发生事故时,应将人类安全置于首位,并禁止基于个人特征的选择性牺牲。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如何平衡技术的局限性和伦理原则,仍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总得来看,AEB显然不是“万能护身符”,其物理传感器存在不可逾越的探测极限。在可预见的未来,驾驶员对特殊场景的主动预判仍是不可替代的安全防线。

作为车企,扬长避短的宣传,也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作为驾驶员,请记住当你在路上看到遇到恶劣天气、环境,或看到黄色工程车等时,默认AEB不存在,这也是智能时代的生存智慧。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

Most Discussed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