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7日,融创中国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融创”)发布公告称,针对总规模约95.5亿美元的境外债务重组已取得重大进展,持有债务本金约13亿美元的初始同意债权人已签订重组支持协议,持有债务本金超10亿美元的债权人正在进行签署程序,支持债权人合计持有债务本金占现有债务本金总额约26%。融创正向其他债务持有人寻求更广泛的支持。
据了解,本次融创境外债务重组将上市公司发行或担保的相关债务全面纳入重组方案,覆盖了公开市场债券、私募贷款等不同类型。
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副院长严跃进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融创此次重组方案的一大亮点在于“全额债权转股权”模式。这一做法不仅有望为债权人提供短期流动性和股票潜在升值带来的收益机会,也有助于从根本上化解融创的境外债务风险。
具体来看,融创向债权人分派两种新强制可转债(以下简称“新MCB”),一类将获分配转股价6.80港元/股的新MCB,可在重组生效日起转股;另一类将获分配转股价3.85港元/股的新MCB,可在重组后18个月至30个月内转股,该类总量不超过债权总额的25%。
同时,应部分债权人建议,债务重组方案推出“股权结构稳定计划”,向主要股东提供部分附带条件的受限股票,通过该计划,主要股东股权比例维持在一定水平,避免过分稀释,赋予长期责任,让其能够持续为公司核心经营事项及长远发展贡献力量。
回顾融创本轮债务重组进程,从最初的方案磋商到如今正式方案的推出,并已获得占债权本金额26%的债权人支持,整体取得了实质性进展。这不仅为后续重组的顺利推进奠定了坚实基础,也有望成为融创优化资本结构、改善财务状况、推动经营恢复的重要支撑。
“倘若本轮境外债重组顺利完成,本息全额债转股带来的最直接影响,是成功削债超70亿美元。叠加境内债重组的化债影响,预计将整体压降公司近700亿元人民币的债务。公司债务压力将降至极低水平。”接近融创人士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
同策研究院联席院长宋红卫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大幅度的负债压降,有望帮助融创每年节省数十亿元的利息支出,进一步增强财务稳定性。同时,净资产增加、资产负债表修复,公司整体抗风险能力也将显著提升。
今年以来,融创在化债领域频频迎来新进展。公司不久前发布的年报显示,截至2024年末,融创有息负债已降至2596.7亿元,较2023年底减少181.6亿元。
今年1月份,融创总规模154亿元的境内债宣布重组成功,仅用时50余天,融创成为了行业首家完成境内公司债整体重组的房企,预计可削降约70%的境内公司债务,且5年内不再有兑付压力。
在经营层面,融创在一二线城市的重点项目也持续释放积极信号。其中,某大型AMC机构与融创就重庆湾项目达成融资合作,拟注资24.76亿元保障项目后续开发建设;北京融创壹号院获中国中信金融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支持,成功完成债务重组;天津梅江壹号院二期也获得大型央企信托5.5亿元项目新增融资。
各方支持下,融创销售方面亮点频出。譬如,上海壹号院今年二批次开盘当日去化率超96%,销售额达66亿元,预计近期三批次产品也将推向市场。
“房地产市场正呈现止跌回稳势头,融创在一二线城市拥有大量核心资源,若债务风险加速化解,在政策与市场共振下,融创亦将有望快速回归健康发展轨道。”严跃进表示。
(文章来源:证券日报)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