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广凯 孙梅欣 编辑/吕栋)
借助AI人工智能的行业风口,云知声科技近期向港交所递交了IPO招股书,第三次冲击上市。
4月14日中国证监会国际合作司对云知声境外发行上市及境内未上市股份“全流通”进行备案,云知声计划在港交所发行不超过2660万股上市普通股,公司36名股东计划将合计持有的3982.6763万股境内未上市股份转为境外上市股份。这一备案有效期为12个月。
云知声是国内起步较早的AI企业,在大模型技术爆发之前,在特定场景中拥有一定的AI服务能力,运用于包括智慧物联、智慧交通、智慧医疗等商业化场景。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云知声冲击科创板IPO时,曾称其语音病历和家电智能语音模组领域的市场占有率皆高达70%,但惨遭科大讯飞“打假”。
而在大语言模型横空出世后,云知声在2023年迅速发布了山海大模型,目前在深圳地铁20号线的语音售票系统中、以及中国人保财险的医保理赔等场景下得以落地使用。
云知声对于自家大模型的宣传相当高调,一度在国内大模型榜单上取得靠前的成绩,其CEO黄伟甚至宣称山海大模型在医疗评测中超越GPT-4。
但是截至目前,国内外主流大模型排行榜上已经难觅云知声的踪影。
业绩层面,云知声持续处在亏损阶段,并且管理层在招股书中也坦言,根据过往业绩记录,日后有可能难以实现或维持盈利能力。
在国内外头部大模型能力日新月异的当下,模型能力和盈利模式均无优势的云知声能够得到资本市场认可,还要打一个问号。
科学家创业,但业务数据曾被打假
云知声科技成立于2012年,是国内较早进行AI技术产业化的企业,主打智能语音技术和综合解决方案。
公司是典型的科学家创业企业,联合创始人之一的黄伟,是公司的首席执行官和执行董事,他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信号与信息处理博士,曾任职于摩托罗拉中国研究中心,负责语音识别和自然语言处理,2011年离职后开始创业。另一个联合创始人、CTO梁家恩是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专业博士,曾在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工作,2012年开始创业。
从招股书公布的信息来看,云知声已经可以实现商业化落地。公告显示,云知声可以为产品和解决方案开发不同的定价策略,主要包含生活和医疗场景。
在生活场景上,提供解决方案和产品的菜单报价,这一报价通常取决于销售成本、营销定位和竞争对手的报价;医疗场景上,通常提供定制的一站式AI赋能业务,根据特定客户需求集成精选AI软件及硬件。
招股书中还提及了产品的具体运用案例——深圳地铁20号线自动售票机的语音售票系统,乘客可以通过语音选择目的地,选站时间从传统的人手15秒缩短至1.5秒,提高购票效率,解决售票机排队的拥堵问题。
但是在整个AI市场上,云知声的竞争优势并不明显。
早在2020年,云知声就曾试图在科创板IPO。当时的招股书声称,云知声表示公司持续深耕人工智能语音领域,在智慧生活的子领域白电市场,公司通过与格力等白色电器巨头合作,市场占有率高达70%;在智慧医疗领域,公司语音病历录入系统优势地位显著,市场占有率高达70%。
但科大讯飞对此作出公开反驳,指出云知声在家电语音应用领域的份额都不到科大讯飞的十分之一,云知声2020年1-6月在语音病历方面的营收仅仅为科大讯飞的25.08%。
到2023年改为冲击港股IPO之后,云知声招股书中的数据口径已经悄然变化,指出按2022年收入计,云知声在智慧生活AI解决方案市场占比8.4%,在国内智慧医院AI解决方案市场占比仅有6.6%。
大模型时代,技术能力难有优势
2022年底的ChatGPT爆火之后,不少国内公司都迅速跟进,一度呈现“百模大战”的盛况,云知声更是早早参与进来。
早在2023年2月,云知声就推出了“山海大模型”,声称目标是年内通用能力比肩ChatGPT。
2023年5月,公司CEO黄伟声称,云知声在为医疗服务中积累了千万级的标准医疗数据,并背靠国内最大的医疗知识数据图谱,实现了山海大模型在MedQA评测能力中超越GPT-4的结果。
2024年3月,国内知名的大模型评测排行榜OpenCompass一度显示,山海大模型在全球厂商排名第6,多项能力超越GPT-4。
不过观察者网查询发现,OpenCompass最新的2025年1月榜单上,总共41款上榜大模型中已无山海大模型的踪影。
智源研究院的大语言模型评测能力榜单最新一期为2024年12月,山海大模型4.0在主观评测中排名第15,客观评测排名第10。
而国外主流排行榜如Chatbot Arena,目前也未收录山海大模型。
对于人工智能大模型企业而言,融资额也是技术实力的重要体现。企查查信息显示,在进行IPO之前,云知声科技进行了10轮融资,包括360集团、东方证券、挚信资本都参与过公司早前融资。2023年6月的D3轮中,云知声获得了超过7亿元的融资。
但相比于国内“AI六小虎”动辄上百亿的累计融资额,显然云知声并没有得到资本的额外青睐。
尽管如此,在主流大模型企业都承认距离通用人工智能(AGI)还相当遥远的当下,云知声却不吝于将自己称为AGI企业。
账面现金接近烧光,上市刻不容缓
AI企业高速发展速度,让身处其中的头部企业显现出行业占位的重要性,这也是云知声需要尽快上市的重要因素之一。
然而尽管国内的AI解决方案市场高度分散,行业还处在角逐阶段,但已经呈现出一定的分化趋势。
招股书显示,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云知声在中国AI解决方案提供商中排名第四,收入超过9亿元,但市场份额仅有0.6%。排名前三位的公司收入分别为165亿元、40亿元和30亿元,市场占有率分别为9.7%、2.3%和1.8%。
这意味着,排名第二至第四位的企业,不论收入金额还是市占率,加在一起也赶不上排名第一的量。
从业绩表现来看,云知声近年收入主要来自于销售AI产品和解决方案,营收呈逐步上涨趋势。报告期内(2022年—2024年)公司收入分别为6亿元、7.27亿元、9.39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25%;毛利分别约为2.399亿元、2.95亿元和3.64亿元,复合增长率为23.3%。
尽管收入逐年上升,但期内历年亏损金额分别为3.75亿元、3.76亿元和4.54亿元,亏损幅度逐年扩大并未见扭转节点,公司3年共计亏损超过12亿元,仍处在“烧钱”阶段。
云知声表示,历年亏损是由于业务快速增长,在往期记录期间产生大量研发开支。
从期内研发费用来看,虽然在2023年通过提高核心技术投资带来效率提升带来短暂的成本下降,但3年的研发支出分别达到2.87亿元、2.86亿元和3.87亿元。根据同年营收水平来看,研发费用分别占到总营收的47.83%、39.34%、41.21%,占比较高。
公司在招股书中表示,在竞争激烈的AI行业,大量研发投资是推动创新和技术进步的先决条件,在行业中普遍存在,虽然大量研发成本带来亏损,但改善AI技术方面的战略投资将使公司在竞争激烈的AI环境中处于有利地位,通过强大技术能力产生长期效益。
但公司也坦言,虽然已经开始对成本实施审慎措施,但预计现状会持续,直至实现更大规模的收入。
实际上,如何盈利,并在何时能够实现盈利,是目前AI行业普遍面临的问题。
汇生国际资本行政总裁黄立冲表示,目前通用模型的盈利模式还没有成立,大模型厂商仍在通过不断开放平台和跨行业合作在摸索盈利模式:“借助政策支持和市场需求可以获得资本认可,但在整体盈利模式上,业界还在试验和成长期,需要更多成熟商业模式证明盈利的稳定性。”
云知声的境遇相比行业普遍水平则更加危险。招股书显示,截至2024年末,云知声的账面现金和等价物仅为1.56亿元,到今年2月末只剩1.09亿元,去年的经营现金净流出却高达3.19亿元;同时,过去3年贸易应收账款分别为3.69亿元、4.11亿元和5.59亿元,规模持续扩大。另外,曾经的大客户世茂集团也已暴雷,公司少了头部客户,所以对云知声而言,上市输血已经刻不容缓。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