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市象 景行
“广告太多怎么办?让我来终结这个问题,打开钉钉365,选择会员免广告功能,就能屏蔽广告了。”4月11日,钉钉官方账号发布的《手机广告太多了怎么办?》视频中这样表述道。
早在去年,钉钉就将开屏广告搬上产品,有用户抱怨,上班赶路就是为了尽快打卡,结果还要看钉钉的开屏广告,一不小心还要跳转到外部平台。今年,由于钉钉会员新上线了免广告功能。对于广告带来的负面体验,钉钉AI客服的答复不再是“您可以提供下您的钉钉手机号,这边为您反馈关闭广告。”而是变成“温馨提示,开通钉钉365会员后支持关闭广告。”
所谓的钉钉365会员,去年9月23日在叶军主导下正式发布,价格为单月19元,一年169元,连续包月15元,连续包月下首月价格1元。会员功能面向个人用户,以AI功能为核心,包含高效办公、身份装扮、沟通提效、超级助理、家长权益五大功能,免广告则是高效办公大类的后续新上线功能之一。
对外宣传中,钉钉365会员是一款以AI功能为核心,通过AI搜索等功能,对个人提供全面AI助理服务的产品。但越来越多的用户观察到,钉钉365会员的权益边界正在用一种吊诡的方式悄悄“扩张”。
“年前没开通365会员也能两个手机同时登录一个钉钉账号,年后就不行了,登录一个另外一个就要下线。”“钉钉密聊居然要开365会员,确实用不起,服了。”
不仅如此,钉钉在打卡界面、个人头像上均推出外观付费功能,在产品个人页,钉钉弹出小窗提示用户,可以设置动态头像;在打卡界面,钉钉推出“职场抽象文化”打卡主题页,功能为365会员专享。
有钉钉用户提到:“上班打卡界面都能换皮肤,而且所有界面都要钱,这是什么操作?赚了公司的钱,还希望‘牛马给鞭子买皮肤’?皮肤甚至不是永久的,价格还这么贵。”
钉钉客服向“市象”回应,在钉钉后续升级中,密聊产品仅限钉钉365会员使用,此外,开屏广告需通过开通钉钉365会员方式关闭,多个同类型设备同时登录,则可以开通钉钉365会员、钉钉专业版、钉钉专属版的方式使用。
此外,有用户反馈称,钉钉直播的免费时长有所缩短,从过去的连续两个多小时不限时直播,到现在直播一个小时就自动关闭直播间。对此钉钉客服反馈称,在钉钉进行一个小时以上的直播,需要购买直播时长包。
钉钉365会员的权益边界,一边在收缩用户体验换取付费空间,已有服务权限被纳入会员范畴;另一边,钉钉正在不断探索虚拟外观类产品,将钉钉打造成职场人的QQ秀。
有钉钉会员用户对“市象”表示:“实话实说,钉钉会员没有任何用,我开了两个月会员,除了动态头像感觉没有能用的东西,后来干脆不开了。”
近期,随着无招(陈航)回归,钉钉正迎来第二轮创业周期。有阿里人士透露,与叶军掌舵时期的相对“独立发展”方向定位不同,钉钉的定位将发生改变——被拔高到阿里AI To B(面向企业级)的入口级产品。
从无招的站位来看,摆在他面前的一项现实任务,就是处理“前任”叶军留下的会员、广告等偏C端、影响产品体验的商业化遗留——这一轮包袱,必须得卸。
01 赚钱,钉钉比夸克更急
如果说夸克是阿里To C牌桌上的头号王牌,那眼下的钉钉,无疑成了阿里To B阵营里押上的关键筹码。此前按照吴泳铭的规划,四小龙未来在组织结构上,将以独立子公司方式运营,阿里集团以3-5年为周期,对四小龙进行持续投入。
但在商业化程度上,钉钉与夸克气质迥异。
目前,夸克APP已经内置了五大会员体系:网盘、扫描王、小说、学习、文档会员。这种“全家桶”式扩张也引发不少用户吐槽——从当初主打极简搜索出发,现在却越做越重、什么都往里塞,早已偏离了最初那份纯粹。
不过好歹,作为一款C端产品,夸克在用户体验上的底线还算守得住——至少到现在,还坚持“无广告”这张底牌。
相比起来,钉钉的商业化政策更加激进。尽管定位于To B办公应用,相较夸克具有工具性强,用户使用强度低的特征,钉钉仍然选择上线开屏广告,并在产品中各个功能区分散植入广告内容。
此外,由于钉钉在C端多了一个职场社交场景,在商业化进程中,这一优势被钉钉发挥得淋漓尽致。
钉钉的外观类权益遍及了个人资料页、头像、表情、APP主题及图标、直播间等各类场景,甚至钉钉会员能在个人页展示MBTI性格测试结果。如果只看外观类权益,钉钉要比夸克更像to C产品。
这样繁多的权益并未令用户感到实用。“我感觉夸克会员权益比钉钉更好,平时我会用夸克网盘,也拿这个追追剧,有了会员我就可以缓存。钉钉是给一个工作软件搞了个会员,对我的吸引力不多,虽然抽到了会员月卡,但是根本就没用。”用户李浩(化名)对“市象”表示。
伴随着365会员的权益扩充,普通用户的体验则在收缩。某种程度上,钉钉正在复刻“网盘式”产品路径——优先服务有付费能力的核心用户,挤出边缘用户,实现用户结构的分流与提纯。
这套逻辑并不新鲜。早在2019年,百度网盘就曾公开回应限速争议:免费用户下载慢,是为了控制带宽成本,让产品活下去。
去年10月,钉钉也开始打出“限权”牌:未升级专业版的钉钉用户通讯录人数上限限制在300人,专业版用户则为2000人;消息总量则被限制在两万条——这是明晃晃地在做产品分层,把门槛摆上台面了。
钉钉甚至一度盯上了电商——在“钉选”入口,用户竟能买到豆浆机、酒水、扫地机等商品。官方说法是整合企业采购需求、降低服务获取门槛,听起来合情合理,但对一个主打企业协同与应用开发的工具来说,跨到卖货这一步,更像是被商业化焦虑推着走的。
在叶军时代,钉钉曾全力探索商业化方向。在与搜狐科技2023年的对谈中,叶军曾提出三年实现盈亏平衡目标,并提出大模型对钉钉收入和用户增长的影响:“大模型会拉动商业收入几十个点,不是一点两点的问题,现在还没有全量堆上。”
或许是AI商业化的效果并未达到预期,钉钉在叶军任上发布365会员,探索to C付费方向。叶军自己也承认“B端付费太累”:“也许今天我们想法也会被证明是错误,但我们愿意为此做一些尝试。”
02 叶军的包袱,无招接了
无招回归后的第一把火,烧向了钉钉内部的考勤和纪律。一场从打卡到加班的整风行动,迅速引爆了外界关注。
“从体感上看,钉钉回归创业后,工作节奏已经拉满了。”一位接近钉钉人士对“市象”直言。但他也补充道:“一方面,团队现在在优先梳理产品状态、修体验,重返一线和客户一起打磨需求;另一方面,产品体验这件事,终于被摆到了该有的位置。”
《晚点Latepost》报道显示,4月以来无招召集钉钉 P7 级别以上的产品经理挨个过会,每个人 10 分钟。有钉钉人士表示,无招要求团队与客户共创,产研团队深入一线研究客户真实的 AI 需求,尤其那些钉钉 AI 功能用得不好的客户。
在凤凰网科技2018年的采访中,无招曾透露坚持产品导向的产品观:
“我们在来往上死过一回,没有来往就没有钉钉,来往带给我们的教训是——以前是运营导向,现在我们是产品导向,一个钉钉的重度用户会影响自己身边的企业家来使用钉钉,我们算过这个数字平均近100家。”
在叶军时代,商业化与盈亏平衡是捆绑钉钉的一道枷锁。如今随着无招回归,外界猜测商业化将不再作为钉钉衡量增长效果的核心指标,三年盈利期将被搁置。
而随着钉钉的增长重心全面转向AI与客户体验,繁琐而复杂的产品体验势必成为无招面临的历史包袱。
现阶段,相较无孔不入的广告功能,用户对钉钉更大的不满在于体验的收缩。除了打卡时遇到开屏广告这样“硌脚的小石子”,也有用户因为钉钉直播时长限制,一怒之下转向腾讯会议;在社交媒体上,如何寻找替代品,避开钉钉使用限制已成为热门话题。
从这些用户层面的反馈来看,钉钉似乎还没真正意识到问题在哪。就拿最近推出的365会员免广告宣传片来说,依然延续的是上一轮“商业化优先、体验退居二线”的旧逻辑。眼下这套打法,显然还停留在过去的周期里。
对此,上述接近钉钉人士坦言:“这轮大调整肯定不是单点发力,是牵一发动全身的事。互联网公司这么多年,凡是战略级的动刀,背后少不了组织结构、人事安排、方向重塑一整套动作。落到具体,就是产品、文化、运营逻辑全盘重构,这种级别的调整,不可能一蹴而就。”
眼下,钉钉作为阿里AI To B的门面,咖位抬上去了,集团的期待自然水涨船高。无招真正要扛的,不是热度,而是兑现。
放眼整个企业办公赛道,AI概念再响,也撑不起全场。大模型落地至今,更多还只是“体验优化”的工具,离真正改造企业信息化系统,还有不小距离——说到底,技术还没进化到能撑起变革的级别。
这个当口,继续背着旧包袱走不远,想开新局,先得把过去那一套卸干净。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