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原财经
科技互联网的尽头还是是放贷吗?这话放在5年前,你也许毫不犹豫的回答是。
但经历了P2P暴雷的洗礼,消费金融业呈现监管清晰化、竞争规范化、资本趋谨慎的趋势,多重环境下行业告别野蛮生长期,小贷公司们迎来资本退潮,就连头部互联网公司们也变得低调了起来。
低调并不代表消失了。巨头们不愿提起,不是因为这项业务收入低,只是因为这项业务争议很大。
本原近期发现,不少打着互联网科技旗号的公司们不但没有避开,反而偷偷加码了信贷业务,还赚的盆满钵满。
01消金的诱惑
目前第一梯队的各家互联网金融平台,基本都是靠做深做透自家平台的用户转化,低调发展。
蚂蚁金服和腾讯金融坐拥庞大的用户基础带来的流量入口,长期处于领先地位,二者分别拥有1.5万亿和6,000亿元的贷款余额。
年初,有业内人士透露阿里和蚂蚁体系分别有不同团队带着“淘天”系的贷超流量,开始频繁接触行业多家机构。随着“淘天系”金融流量的放开,闲鱼、飞猪、高德、优酷、饿了么、钉钉、UC浏览器等,阿里系的金融变现,也已全军出击。
紧随其后的京东金融在京东APP的首页菜单和钱包入口中放了“借钱”入口,抖音集团在其它金融板块也被传出动作频频,逐渐超过掌握着百度系流量入口的度小满业务规模。
第一梯队快速成长与此同时,第二梯队的竞争对手尝到“吸金利器”的甜头后,也在虎视眈眈地赶超。
比如周鸿祎执掌的360,从“360金融”改名“360数科”又更名“奇富科技”,仍难隐其网贷底色数据。主业亏得一塌糊涂,但靠放贷,三年就赚了140个亿。2024年靠171.66亿元的营收拿下75.29亿元的利润。
做旅行的携程,拿下了消费金融、保险经纪、小额贷款、第三方支付等诸多金融牌照,包装成“旅行金融”服务,2022年到2024年,这块收入分别是25亿元、35亿元、46亿元。其中携程小贷的营业收入增长迅猛,在2019年仅1亿元左右,而2024年前三季度的营收则已经超过3亿。
02科技新贵加入
消金的诱惑让“圈外人”着实眼馋,以硬件见长的科技公司也不能免俗。
据消金界报道,家电巨头新贵追觅科技,近期将目光投向了消费金融领域。
从招聘信息来看,追觅正在组建一支金融科技团队,计划打造AI+数字科技平台,并意图通过与当地金融机构合作,以跨境金融信贷为切入点,构建全球金融服务生态。
其中,追觅发布的“金融科技-商务负责人”职位,月薪达30-50K,此外,公司还在招聘贷后、海外商务负责人、流量商务等岗位,金融业务布局不仅完整,而且专业,更将视野拓至东南亚、拉美诸国。
目前,相关职位的部分招聘信息已不再显示,但仍有跨境金融产品等相关岗位保留,可见并非捕风捉影。
追觅科技早在2017年时便率先掌握高速数字马达核心技术,惊艳了业界,并迅速跻身“扫地机器人三巨头”之一。
选择此时布局消费金融,并非一时兴起,追觅科技的股东身上,早有金融布局的影子。
2019年,上市公司昆仑万维斥资5000万元独家投资追觅科技,拿下11.16%的股权,并拿到了董事会中的一个席位。
值得一提的是,昆仑万维创始人周亚辉是追觅科技创始人俞浩在清华大学的师兄。这笔资金不仅解了追觅的燃眉之急,更开启了双方深度绑定的合作关系。
周亚辉,被誉为“灰产王”,在将昆仑万维送上创业板后的2015年,将拿到的钱投入了互联网金融圈。也是在这一年,昆仑万维斥资逾1亿美元投资了趣店、随手科技等多家初创互联网金融公司。之后趣店上市,昆仑万维至少赚了20亿元。昆仑万维除了能在资金层面为追觅科技提供支撑,更可以在其金融业务布局上加以战略指导,算是追觅科技天然的“人生导师”。
更重要的是,本原发现追觅科技的天使轮、A轮到C轮,小米集团或顺为资本都是跟投方,其背后正是因造车而再次声名大显的雷军。
据悉,在2013年雷军就成立了小米支付技术有限公司,正式入局互联网金融赛道。之后又与新希望集团、红旗连锁等企业合资组建新网银行。如今旗下不仅持有银行、消费金融等多张金融牌照,还通过小米金融、天星数科等平台,构建了涵盖支付、信贷、保险等业务的金融生态。
其中小米消金线上业务产品主要有诚星借和星易购,依托原小米金融流量和小米3C场景开展。近期小米消金财报出炉,2024年实现净利润1.15亿元,同比增长51.32%,成绩斐然。贷款余额方面,根据官网披露,截至2024年10月,小米消金贷款余额突破180亿元。
追觅与小米同样是做科技产品的,小米的金融业务模式,尤其是通过硬件流量变现的经验,能很大程度上为追觅科技提供重要参考。
03难觅第二曲线
值得注意的是,实体企业在跨界消金的路径上,并非都是顺利的:喜马拉雅和货拉拉就是前车之鉴。
2021年,喜马拉雅在冲刺美股IPO前夕,因旗下“喜马拉雅金融”业务涉嫌违规放贷、利率过高等问题,最终撤回上市申请。
货拉拉则在2023年港股IPO进程中,因金融业务合规性存疑被监管问询,导致上市计划搁浅。两家公司均因金融业务拖累,错失最佳上市窗口期。
而从政策角度来说,2022年初,央行会同市场监管总局、银保监会等机构联合印发的《金融标准化“十四五”发展规划》明确表示:“坚持金融业务与非金融业务严格隔离,厘清科技服务与金融业务边界,防范借科技名义违法违规从事金融业务。”
消费金融市场各国金融监管趋严,次发达海外地区信贷市场的高回报同时也意味高风险,在此背景下,追觅依然选择加码天花板渐显的金融业务,或许是因为这家科技厂商一直没能找到确切的“第二条曲线”。
奥维云网数据显示,从2021年至2024年,扫地机器人销量从579万台降至406万台,已跌回2017年前的水平。而洗地机受价格战与品类周期红利优势减退影响,增速也开始放缓,2024年规模140.9亿元,同比增长15.4%,均价下滑,同比下降12%。
销量退坡之际谋求增长,必须转型。
追觅是“三巨头”中成立最晚一个,是“三巨头”中唯一没有尝到资本市场甜头的一个,也是转型最晚的一个。比如,石头科技先后进入手持无线吸尘器、洗地机市场,2023年又发布了首款洗烘一体机;而科沃斯也推出了割草机器人、擦窗机器人和多功能净化器机器人,借助资本市场进一步拓新。
更惨的是,还没来得及接受资本的加持,追觅科技的市场份额已经开始下滑了。
市研机构IDC的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合计60.9%的前五名销量市场份额中,中国公司占据4席。追觅科技在全球智能扫地机器人的市场份额降至8%,排名第四,尽管出货量增速高达36.6%,仍低于科沃斯、小米和irobot,滑落至“领头羊”石头科技市场份额16.0%的一半;其中科沃斯“2024年在中国市场蝉联市场第一”。
不过至今仍有宣传材料声称“大清洁品类追觅第一”。广为流传的相关海报显示,数据统计时间是2024年1月1日到2024年12月31日,来自奥维云网数据。
到底谁才是中国第一呢?有业内人士提醒,相关海报的最后一行写道:“大清洁品类追觅第一:指2024年1—12月中国线上市场清洁电器整体品牌市场份额占比第一。”按此计算,追觅扫地机器人在2023—2024年两年间,于线上监测渠道5000元以上累计销售额排名中领先,并获得“中国高端扫地机器人市场销售额行业领先”认证。
伴随销量一道退坡的是扫地产品整体口碑的下跌。消费者吐槽扫地机器人已成了“扫地爹”,边角打扫不到、拖地不干净、扫完满是头发,唯恐避之不及,科沃斯、石头科技、追觅科技等都遭受到了销量、口碑的滑坡。
黑猫投诉平台数据显示,截至4月15日,追觅科技的相关投诉量为2505。相比之下,石头科技的投诉量为1855。
在产品方面,尽管追觅有首创的仿生机械臂等技术,但行业内技术同质化现象逐渐显现,其他品牌也在不断提升清洁技术,缩小了与追觅的技术差距,追觅产品的独特优势不再突出,开始另寻他路。
俞浩此前接受采访时曾表示,“现在追觅所处的是一个百亿级赛道,这仗打完,我会选一个万亿级的竞争对手。”
主业受限,追觅选择疯狂跨界,除了跃跃欲试的金融科技,追觅近期高调入场了智能大家电、人形机器人、智能造车赛道,还有“毫不沾边”的餐饮以及“虚无缥缈”的航空领域,跨界连环打擂。
“造梦”虽美好,也得自身的造血能力够强才行,但从过去两年追觅在第二曲线的试错上来看,这种多元跨界的激进打法造成资源分散和战略失焦,追觅科技高管动荡频频,“两员大将”喻超、郭人杰相继出走就是佐证。
最后再说回最初的消金业务,头部电商巨头浸淫多年,已在各自生态体系内形成金融闭环,诸如追觅科技之类的新入局者,恐难在短期内复制这种成功。
在智能清洁行业整体增速放缓的当下,抓住主要矛盾才是当务之急。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