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东方肝胆外科医院郭卫星:AI的应用,有望让腹腔镜手术从“微创”进阶到“精准微创”

时代周报
17 Apr

  作为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肝癌在发病率和死亡率方面都位居前列。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肝癌年新发病例约36.77万例,占全球50%以上,发病率为25.9/10万,在恶性肿瘤中排名第四;年死亡约31.65万例,仅次于肺癌,5年生存率仅14.1%。

  由于肝脏表面缺乏神经分布,早期肝癌通常没有明显症状,多数患者一旦确诊为肝癌,往往为中晚期。“我国肝癌防治形势严峻,中国既是全球肝癌负担最重的国家,也是治疗技术创新的前沿阵地。”上海东方肝胆外科医院主任医师、教授,肝外六科副主任郭卫星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早发现、早诊断是提升肝癌总体生存率的关键。在降低肝癌风险方面,郭卫星对记者表示,关键在于积极预防肝炎感染。我国肝癌的最主要病因是病毒性肝炎,以乙肝病毒感染为主。我国肝炎防疫工作成效显著,乙肝病人的比例已有所下降。此外,黄曲霉素污染及饮食习惯不佳也是肝癌诱因之一,公众更健康的生活习惯也有助于降低患癌风险。

  现代社会人工作和生活压力大,很多人养成了熬夜习惯,这也会对肝造成伤害。郭卫星表示,夜间正常、规律地休息对于保护肝功能非常重要,长期熬夜伤肝,会导致肝功能异常。他建议长期熬夜、高脂饮食的“亚健康”人群重建早睡早起的规律睡眠,减少久坐、适当增加运动量,控制饮食、低脂清淡饮食,养成更加健康的作息。

  肝癌的治疗方案,会根据肝癌的严重程度采取不同的治疗策略。对于中晚期肝癌以介入、系统治疗为主。对于早期肝癌,手术仍然是最主流的治疗措施。手术方式包括传统开腹手术、微创手术等。

  作为一名外科医生,郭卫星擅长肝胆胰疾病的外科治疗和机器人、腹腔镜微创治疗,特别是复杂肝胆胰肿瘤的微创外科治疗、肝胆疾病的单孔腔镜外科治疗。郭卫星表示,腹腔镜等微创手术在肝脏肿瘤治疗中以“精准、微创、安全、高效”为核心,减少创伤和加速康复,在肿瘤根治效果与开放手术相当的前提下,显著提升患者预后和生活质量,已成为多数肝脏肿瘤治疗的首选术式。

  近几年肝脏肿瘤微创治疗领域技术的进步,进一步拓展了微创手术适应症,郭卫星表示,近几年肝脏肿瘤微创治疗领域主要的技术进展包括机器人辅助手术的普及、3D技术的应用、荧光导航技术、单孔腔镜肝切除术的应用、靶向治疗与微创技术的结合等。此外,还包括人工智能在手术规划中的应用,如AI辅助影像分析提高手术精准度等。

  根据动脉网数据,2023年全球微创外科(包括硬镜、微创外科手术设备以及耗材)市场规模约为298.7亿美元。预计到2025年,这一数字将攀升至348.4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8%,是全球医疗器械市场中增长强劲的细分领域。

  目前国内上市公司中,布局手术机器人领域的有微创机器人-B(02252.HK),布局微创器械与耗材的包括迈瑞医疗(300760.SZ)、康基医疗(09997.HK)等,布局影像导航与能量设备的包括联影医疗(688271.SH)、开立医疗(300633.SZ)等。

  肝癌的病因、筛查及预防

  时代周报:肝癌的主要病因与高危因素有哪些?

  郭卫星:我国肝癌最主要的病因是病毒性肝炎,主要包括乙肝病毒、丙肝病毒感染,在我国主要以乙肝病毒感染为主。

  此外,还与环境与生活方式、遗传与地域特征有关。比如长江以南地区因气候潮湿,玉米、花生等粮食易被黄曲霉污染,其代谢产物与肝癌发生直接相关;长期大量饮酒,日均酒精摄入量超过40g,会使肝癌风险增加3-4倍,男性患者中约20%存在酒精性肝硬化基础;还有代谢综合征,如肥胖(BMI>30)、糖尿病(糖化血红蛋白>7%)与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协同作用,使肝癌风险升高2.5倍。

  时代周报:肝癌早期症状隐匿,普通人应通过哪些筛查手段早期发现病变?哪些症状或体检项目需要警惕?你建议哪些人群需要定期筛查?筛查频率如何制定?

  郭卫星:由于肝脏表面缺乏神经分布,所以肝脏是个“哑巴”器官,早期肝癌几乎没有任何不适症状,对于普通人来说,通过腹部B超联合血清肿瘤标记物(甲胎蛋白、异常凝血酶原复合物、CA199等)筛查易于发现早期肝癌。

  对于有肝炎、肝硬化病史,或者酒精性肝病、脂肪肝患者以及有肝癌家族史的特殊人群,发生肝癌的风险偏高,一般建议半年左右进行1次腹部B超联合血清肿瘤标记物检查。对于筛查中存在可疑情况的患者,需进一步进行肝脏增强磁共振或CT检查。

  时代周报:哪些生活方式能降低肝癌风险?

  郭卫星:首先,要积极预防肝炎感染,包括接种乙肝疫苗,避免血液和体液传播,如不共用剃须刀、牙刷,安全性行为等。对于乙肝或丙肝感染者,要积极控制病毒复制,降低肝硬化或肝癌风险。

  另外,良好的生活及饮食习惯也很重要。比如控制酒精摄入、避免过度饮酒;拒绝霉变食物,避免黄曲霉素暴露;控制体重和血糖,合理运动,降低脂肪肝的发生率;多吃新鲜蔬菜水果等富含维生素类的食物。

  时代周报:脂肪肝与肝癌肿瘤的关联有多大?轻度脂肪肝是否需要干预?

  郭卫星:脂肪肝,尤其是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与肝癌的关联正随着全球肥胖和代谢综合征的流行而显著上升,NAFLD相关肝癌已成为第二大肝癌病因(仅次于乙肝病毒感染)。即使是轻度脂肪肝(肝脏脂肪含量5%-10%,超声显示轻微脂肪浸润),也需积极干预。早期干预(6-12个月内减重5%-10%)可使80%以上的单纯性脂肪肝完全逆转,肝内脂肪含量显著减少。从而避免从“脂肪堆积”演变为“肝炎-纤维化-肝硬化-肝癌”的恶性循环。

  微创治疗已成为肝脏肿瘤重要术式之一

  时代周报:与传统开放手术相比,微创手术在肝脏肿瘤治疗中的核心优势是什么?

  郭卫星:微创手术通过几个小切口(通常1~3厘米)或自然腔道进行操作,避免了开放手术的大切口(通常10~20厘米),显著减少对肌肉、皮肤和周围组织的损伤。切口小意味着神经损伤更少,术后疼痛明显减轻,患者对止痛药的需求降低,早期即可下床活动,提高术后生活质量。

  由于组织创伤小,机体应激反应轻,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更快,饮食和活动能力较早恢复正常。多数患者术后5~6天即可出院,而开放手术通常需7~10天,甚至更长时间。

  腹腔镜或机器人镜头可提供高清、放大的视野,如3D成像,配合超声刀等精细器械,能更精准地分离组织、控制血管,减少对正常肝组织的损伤。术中出血更少,降低输血需求;与开放手术相比,切口感染、脂肪液化等局部并发症发生率约降低50%~70%。

  微创手术的核心优势主要包括创伤小,术后疼痛轻;恢复快,住院时间短;术中精准度高,并发症少;对免疫功能影响小,利于后续开展辅助抗肿瘤治疗;美容效果与心理优势等。

  时代周报:目前微创治疗技术在肝脏肿瘤中的应用情况如何?

  郭卫星:目前微创治疗技术在肝脏肿瘤外科治疗中是首选术式之一,但也需要结合肿瘤位置、大小、患者状态等状况进行综合评估。不同地区的差异可能存在,比如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应用情况不同,国内大的肝脏外科中心目前微创外科的比例大都超过50%。

  时代周报:对于位置特殊或体积较大的肝脏肿瘤,微创手术是否仍适用?哪些技术创新提升了这类高难度手术的安全性?

  郭卫星:随着微创技术的不断提高和外科器械的快速发展,一些位置特殊或体积较大的肝脏肿瘤也具备微创手术的可能。国内一些大的医学中心对于复杂部位肝肿瘤也会采取微创手术,如腹腔镜(或机器人)尾状叶肝切除术、右半肝切除、以及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但是这些手术的开展必须与医生的经验和医院设备密切相关,目前尚未大规模推广。

  除了手术技术本身的进步外,荧光分子影像导航技术、增强现实(AR)与3D重建技术、高效能量与止血技术等提升了这类高难度手术的安全性。

  腹腔镜手术总体生存率与传统开腹手术无明显差异

  时代周报:微创手术对肝脏肿瘤患者的术后生存率、复发控制方面有哪些帮助?

  郭卫星:腹腔镜肝切除术对肝癌患者术后生存率和复发率的影响,需结合肿瘤分期、手术指征及技术进步综合分析。现有证据表明,在符合适应症的患者中,腹腔镜或机器人手术对比传统开腹手术在术后复发率和总体生存时间方面无明显差异。

  我们团队也曾联合国内4个医疗中心回顾性分析了230例肝细胞癌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与开放组相比,腹腔镜组出血量少、住院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少。且腹腔镜组的总生存期和无复发生存期明显优于开放组。

  时代周报:患者面对微创手术时,常有哪些认知误区?

  郭卫星:由于患者对技术原理、适应症及围术期管理的不了解,在面对微创手术时可能存在一些常见认知误区,比如“微创手术创伤小,风险一定比开腹手术低”;“所有手术都能做微创,拒绝开腹手术”;“术后疼痛轻,不需要早期活动和康复管理”;“微创效果不如开腹,肿瘤切不干净”等。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认知并非完全正确。比如部分患者误以为“微创万能”,甚至要求医生对不适合的病例,如巨大肿瘤、广泛腹腔粘连、严重凝血功能障碍,强行实施微创手术。强行追求微创可能导致手术不彻底或并发症增加。需要明白微创手术也只是手术的一种方式,而真正影响手术决策的主要因素还是患者安全性和疗效。

  而另一种怀疑“微创手术肿瘤切不干净”的情况,则是忽视了科技发展带来的进步和改变。对于合适的患者,微创手术的安全性及疗效并不弱于传统开腹手术,而这一术式又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特点,这成为微创手术的独特优势。

  时代周报:对此你会如何指导他们选择治疗方案?

  郭卫星:治疗方案的选择不光是医生自己经验的决策,而是与患者及家属沟通交流的结果。在日常医疗过程中我会主动与患者及其家属沟通,包括术前详细讨论病情,了解术式选择依据(如肿瘤分期、身体状况),根据“根治优先,微创为辅”的原则选择术式。

  让患者及家属理性看待“创伤”——微创不仅指切口,更包括对全身器官功能的保护,如减少肠道暴露、降低免疫抑制。嘱咐患者应重视术后管理,切勿因“感觉良好”忽视基础护理。同时结合患者认知水平进行科普,患者也应避免“非此即彼”的极端认知,共同选择最适合的治疗方案。

  AI将推动外科进入新阶段

  时代周报:你认为当前肝脏肿瘤的腹腔镜微创治疗存在哪些风险和技术瓶颈?未来可能有哪些技术瓶颈的突破?

  作为现代精准外科的重要手段,肝脏肿瘤的腹腔镜微创治疗在临床应用面临的风险主要集中于,血管处理、肿瘤根治性及复杂解剖操作,技术瓶颈围绕视野局限、器械性能及精准定位。

  未来其技术突破将依赖多学科融合,成像导航的智能化解决“看得更清”,机器人器械的柔性化实现“操作更准”,分子诊断与AI技术保障“切得更彻底”。随着这些技术从实验走向临床,腹腔镜手术有望从“微创”进阶到“精准微创”,为更多复杂肝脏肿瘤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治疗选择。

  时代周报:影像引导、AI等新技术如何提升微创手术的精准度?能否举例说明?未来AI在微创手术方面有哪些应用场景?

  郭卫星:影像引导技术通过“看得更清、定位更准”奠定精准基础,而AI则通过“分析更快、决策更优”实现智能升级。从术前规划到术后管理的全链条赋能,正在重塑微创手术的范式——未来,AI不仅是“辅助工具”,更可能成为“智能伙伴”,推动外科进入“精准预测、动态优化、自主适应”的新阶段。

  典型案例如AI规划肝切除路径使出血减少、切缘评估加速,以及未来自主机器人的初步应用,均展现了技术落地的可行性。随着算力、算法与硬件的协同突破,AI将在微创手术中实现从“局部优化”到“全流程重构”的跨越。

  时代周报:当前基层医院推广肝脏微创技术难点在哪?对此你有什么建议?

  郭卫星:当前基层医院推广肝脏微创技术面临多重挑战,既涉及仪器硬件设备差、技术能力弱等“硬实力”差距,也受制于病例资源少、管理体系不全等“软实力”短板。

  我认为,可通过“设备共享降成本、培训分层提效率、病例筛选控风险、远程协作补短板”的组合策略,基层医院可逐步突破技术瓶颈,让更多患者在“家门口”享受微创医疗的红利。

(文章来源:时代周报)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

Most Discussed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