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摩根商研所
再出手并购,这一次,安踏看上了德国狼爪。
近日,安踏集团宣布以2.9亿美元全资收购德国知名户外品牌Jack Wolfskin(狼爪),这是继始祖鸟、萨洛蒙之后,安踏在高端户外领域的又一次重要布局。
狼爪成立于1981年,是德国第一大户外运动品牌,市场聚焦于欧洲和中国,在面料和设计上有独到之处。
对于本次收购,安踏体育董事局主席丁世忠表示,将是安踏集团全球化的有一个重要步伐。
狼爪集团也表示很高兴达成这笔协议,并相信安踏将成为狼爪这一标志性品牌的优秀管理者。
近年来,安踏在全球范围内频繁进行并购操作,包括2019年通过收购AMER SPORTS(亚玛芬体育集团),间接获得始祖鸟品牌。
通过并购,安踏实现了快速扩张。
安踏2024年财报显示,其营收达708.26亿元,同比增长13.6%。若计入亚玛芬体育的业绩,"安踏系"总营收更是突破千亿大关,使其成为继耐克、阿迪达斯之后,全球第三家跨入千亿俱乐部的体育用品集团。
表面上看,这家从福建晋江走出的企业已经站上世界舞台中央,不断地“买买买”更揭示了安踏在全球化上的野心。
不过,如果深入分析安踏的经营现状,会发现其收购狼爪的背后,除了战略野心之外,可能与旗下重要品牌FILA增长乏力也有一定关系。
FILA增长乏力,安踏需要新的增长点
2009年8月,安踏以约6亿港元(约合人民币5.2亿元)从FILA Group手中收购FILA中国区商标使用权及业务(含香港、澳门),并承担其债务。
彼时,安踏年营收仅40亿元,FILA中国年亏损超3000万元,外界认为“低价买了个烂摊子”。
不过,经过几年的整合与运营,安踏化腐朽为神奇,令FILA从亏损状态一变而为集团的“现金牛”。
2014年FILA中国扭亏为盈,收入突破10亿元;2021年峰值时收入达218亿元(占安踏集团总收入44%)。
不过,世易时移,随着市场环境变化,FILA逐渐摸到了增长的天花板。
2024年,FILA全年营收同比增长6.1%,低于整体的13.6%。经营利润为67.38亿元,同比减少2.6%。并且,如果只看前三季度的营收,FILA是安踏旗下唯一负增长的品牌。
究其根本,FILA增长失速的一个主要原因可能是市场红利消失。
2010年后中国人均GDP突破5000美元,进入消费升级阶段,中产阶级规模快速扩大。庞大中产阶级对运动装备的消费需求逐步从“基础运动装备”转向“兼具功能与审美的运动时尚”
而彼时高端运动时尚市场尚是空白,而FILA的轻奢定位刚好弥补了这一空白,成为了中产消费者的“轻奢平替”。
如今,经历过不同的经济周期,中产消费者正在逐步趋于理性,高端运动时尚领域的市场需求逐步减少。
而与市场需求减少相对,供给却大幅扩张。北面、Lululemon、李宁1990等竞品纷纷涌入市场,与FILA展开正面竞争。
而FILA自身产品技术、设计迭代、营销方式上未能跟上市场变化。这种“吃老本”的状态,导致品牌逐渐失去差异化竞争力。
总之,以时尚为标签的FILA如今已然呈现老态,未来是否能继续成为安踏业绩增长的支柱充满疑虑。
故而,寻找未来新的业绩增长曲线已然成为安踏发展战略中的重中之重,这可能也是其重金收购狼爪的主要原因之一。
对于这次收购,安踏官方称,“该品牌的加入完善了集团现有的品牌矩阵,将集团户外产品线从高端延伸至大众市场,同时为更广泛的户外活动场景提供多样的产品解决方案。”
可以看到,安踏押注狼爪,是全面布局户外运动产品战略的一环。
近年来,户外运动市场呈现出爆发式增长。
据中商产业研究院《2024—2029年中国户外装备行业市场前景预测及未来发展趋势研究报告》,中国户外装备市场规模已由2019年的675亿元增至2023年的872亿元。
此外,根据中国户外运动产业发展报告(2023-2024),与疫情前的2019年相比,2023年与户外运动相关的订单人次增长14.99%;2024年上半年的同比增速达到59.78%。
此等背景下,安踏出手收购狼爪,既补全了自身在户外运动领域产品矩阵的最后一块拼图,又能收获一波舆论关注,加之安踏的并购成功经验和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无论市场还是安踏自身都对此次收购报有乐观预期。
根据天眼查APP显示,截至4月11日收盘,安踏体育报价83.85港元每股,涨幅达到2.82%。
不过,安踏能否重演收购FILA的成功,令几易其主的狼爪重新焕发生机,仍有一些不确定的因素。
FILA天时难复制,狼爪未来有风险
如前文所述,安踏收购FILA能够成功,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天时”,运动时尚领域的市场将兴未兴,市场尚是一篇空白,无论是李宁,还是阿迪,耐克,彼时都尚未在这个领域进行布局。
FILA踩中风口,成为第一个试水的品牌,也尝尽了优先入场的红利。
对比之下,如今安踏收购狼爪,虽然也是看准了户外运动市场的高速发展,但依然没有了FILA当初的先发优势。
一句话,安踏能看到的,其竞争对手都能看到。
狼爪在中国市场的主要竞争对手包括哥伦比亚、探路者、北面、凯乐石等品牌。这些品牌在户外装备市场上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市场份额,与狼爪形成了直接的竞争关系。
狼爪曾在中国市场拥有近700家门店,但目前直营门店数量大幅减少,仅剩36家,且多数集中在北京和上海的非核心商场。
狼爪的市场定位介于专业户外与大众休闲之间,看似二者兼顾,却也可能与专业做前者的品牌比,没有专业优势,与专业做后者的品牌比,缺乏价格竞争力。
安踏接手之后,想要令狼爪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可能要面临不小的困难。
当然,安踏拥有很多成功的并购经验,其资源整合以及品牌重塑能力都不容小觑。狼爪在其运营下化腐朽为神奇并非不可能。
不过,凡事总有极限。安踏近年来并购节奏极快,从FILA(2009)到迪桑特(2016)再到Amer Sports(2019),每隔几年就有一个大手笔。这些并购虽然令安踏在短时间内实现扩张,却也挑战着安踏资源整合能力的极限。
随着并购数量的增多,品牌整合效果必然呈现出边际效益递减现象。
安踏旗下已有始祖鸟这一顶级户外品牌,而狼爪的价格带(1500-3000元)与始祖鸟(3000-10000元)虽不直接冲突,但存在资源争夺,狼爪的部分产品(如冲锋衣)可能需与始祖鸟共享供应链,这是否会导致生产效率下降尚未可知。
近年来,安踏通过大规模并购构建了庞大的品牌矩阵,但这种外延式增长模式正面临严峻考验。
从企业经营的本质来看,当并购带来的规模效应达到临界点后,管理复杂度会呈指数级上升。
多品牌协同的"魔咒"可能也会逐渐显现,过度分散的品牌资源反而削弱了整体竞争力。
始祖鸟的成功难以掩盖其他品牌的疲软,这或许正是"明星产品陷阱"的体现:当企业将过多资源倾斜到头部品牌时,其他品牌会加速失血。
此外,安踏长期依赖代工的模式,可能会使其陷入"能力陷阱"——即企业过度依赖现有成功模式,难以培育新的核心能力。这种模式在规模扩张阶段看似高效,却严重制约了向高端化转型所需的工艺创新能力。
就像自行车骑得太慢就会倒下,当行业向技术密集型转型时,缺乏自主创新能力的弊端就会暴露无遗。
此外,安踏为例在收购Amer Sports(始祖鸟、Salomon、Wilson等)和FILA时支付了高额溢价,若被收购品牌的实际业绩不及预期,这部分商誉就会面临减值风险,需在财务报表中直接核销,导致净利润大幅缩水。
截至2023年,安踏的商誉及无形资产占总资产比例已超过35%,远高于李宁(约15%)等同行。这一高比例可能意味着安踏的资产质量更依赖“软性”估值,而非实体资产支撑,抗风险能力明显弱化。
Amer Sports旗下仅有始祖鸟保持高速增长,而Salomon和Wilson等品牌表现平平,甚至因欧美市场需求疲软出现下滑。若这些品牌无法改善盈利能力,安踏可能需对Amer Sports的商誉计提减值。
俗话说贪多嚼不烂,狼爪的加入可能进一步分散资源,给安踏的管理和运营造成困难。
总之,安踏在并购操作上有能力,有经验,但摊子越铺越大,复制成功的难度就越来越大,狼爪能否再次创造并购神话,可能尚需时间检验。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