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手超充,右手换电,宁德时代左右手互搏图什么?

蓝鲸财经
24 Apr

作者丨青橙财经 青沐

一边发布第二代神行超充电池,一边大力推进巧克力换电;既布局储能市场,又探索机器人、低空经济等前沿领域。宁德时代似乎想从电池企业的定位出发,走得更远。

尤其是在4月21日公开发布新超充电池的钠离子电池后,外界更是意外:之前还说超充不如换电,转头仍然是“我全都要”,巨头的言论果然总是从利益出发。

这种看似矛盾的战略也引发了市场质疑:在比亚迪的兆瓦闪充宣称“1秒充2公里”,蔚来的换电模式受到越来越多质疑之际,宁德时代为何同时押注两条看似冲突的技术路线?超充与换电未来都只需5分钟左右就能解决补能问题,为什么还要投入两次资源都去做一遍?

其实,从单一的电池制造商,到全面进入能源解决方案领域,宁德时代“电池+超充+换电+储能+服务”的野心早已摆在了明面上。随着新能源汽车渗透率逐步提高,电池需求增速放缓,动力电池市场正从增量竞争进入存量争夺阶段。要突破,必须有新的切入口。生态,成了宁德时代的选择。

它对突破增长瓶颈的战略思考,折射出新能源行业正从单点技术突破进入系统化竞争的新阶段。而如何平衡多线布局、整合多元资源,将决定这家电池霸主能否在下一个十年继续引领行业。

01“超充意外亮相:应对竞争压力的必然选择”

4月21日,宁德时代举办超级科技日,发布第二代磷酸铁锂神行超充电池、钠离子电池“钠新”等产品。其中,第二代神行超充电池续航达到800公里,峰值充电功率超过1.3兆瓦,可实现“充电5分钟,续航超520公里”。

*图源宁德时代

这一技术突破来得恰逢其时。在此之前,比亚迪发布“超级e平台”“1秒充2公里”的兆瓦闪充技术,把家用车补能效率拉到了新高度;华为则在4月22日带来全新兆瓦超充产品,最大充电电流2400安培,最大功率1.5兆瓦,每分钟能补给20度电,15分钟可充满一辆电动重卡,加深了在补能领域的布局。

在充电换电谁更快的讨论中,行业分歧进一步加剧。面对竞争对手的强势进击,宁德时代也亟需证明自己在超充赛道上的技术实力。

不过,在这一次的超充电池产品落地之前,宁德时代对超充技术的态度总体颇为微妙。在此前的业绩说明会上,宁德时代高管才刚刚强调过“超充并不一定普遍适用,巧克力换电更适合大众市场”。宁德时代的论据是:兆瓦级超充需配备大型储能电柜,建设成本高、周期长。

宁德时代CTO高焕此前也有发言称,为了超充过多牺牲电池产品的可靠性、寿命、安全,甚至能量密度,这其实是不可取的。

既然宁德时代认为兆瓦级超充有这些缺陷,为什么还是在这个时候发布了新的超充电池?有观点认为,这是客户方面的需求催动的,这种看似矛盾的表态,既可以说是务实,也可以说是资源能力雄厚的行业巨头的一点“小心思”。

*图源雪球

务实在于,一方面,超充技术是行业发展趋势,必须保持领先;另一方面,超充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解决方案,其应用场景和价值边界仍需市场检验。而“小心思”则是,此时发布新的超充电池,能让市场上关于“宁德时代做换电是因为超充做不好”的声音消停一点,打消莫须有的质疑。

特别是随着比亚迪销量大涨,其自研电池份额快速提升,不仅带动了自身电池业务增长,还吸引了其他车企争相合作,对宁德时代形成了直接竞争压力。

动力电池联盟数据显示,宁德时代一季度国内电池份额44.3%,较2024年同期下降4.6个百分点。3月,宁德时代电池装车量占比同比减少2.07个百分点,而比亚迪同比增长0.9个百分点,总装车量已经超过宁德时代的一半。而当下,长安自研“金钟罩”电池、广汽计划在2026年上马全固态电池等消息络绎不绝,车企对供应商并无忠诚度可言,宁德时代需要更顺应车企需求的产品,将他们在自己的战车上捆绑得再久一点。

值得注意的是,宁德时代同时发布的钠离子电池“钠新”,可实现“不起火、不爆炸”的安全特性,并将在6月量产。两个成果结合,进一步证明宁德时代正走向多核产品路线,在锂电池超充之外,积极布局新型电池技术,以应对不同细分市场的多样化需求。

02“深入换电市场:生态扩张的重要一步”

与超充技术相比,宁德时代对换电市场的热情似乎更为高涨。在之前的业绩说明会上,换电成为最受外界关注的话题。宁德时代明确表示,计划今年建设1000座换电站,长期目标是建成1万座,打造“全球规模最大、技术最领先的乘用车换电服务网络”。

为实现这一目标,宁德时代已迅速结盟多方力量:与中石化合作至少建设500座换电站;与蔚来达成业务和资本两个层面的合作,宁德时代计划投资蔚来能源不超过25亿元;与滴滴成立合资公司“时代小桔”,共同拓展网约车换电市场;还有百度Apollo无人车也纳入其换电生态。

*图源蔚来汽车

宁德时代格外看重换电市场,有完善的布局逻辑。它认为,相比兆瓦级超充,换电方案具有几个明确的优点:一是降低用户首购成本,电池可租赁使用;二是提高补能效率,完成换电仅需3-5分钟;三是对网约车、物流车等商用场景更为友好,满足7×24小时运营需求;四是有利于电池全生命周期管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而对宁德时代自身来说,换电的优势在于可以迅速进入更多赛道扩大规模,抓住商用车比如物流等行业的需求,同时也能提高电池更换频率。这些因素,可以提振业绩。

此外,宁德时代已在积极推动技术和产品的生态化。比如在汽车领域,它曾明确,要将未来所有电池新技术都应用于巧克力换电车型。这就让自己的技术成功融入了生态的概念。通过将电池从单一产品转变为服务载体,宁德时代有望获得更大的产业话语权。

*图源宁德时代

但要注意的是,兆瓦闪充技术的走红,让换电路线的性价比优势被进一步削弱。市场上不乏质疑声:根据蔚来公开数据,一座换电站需要150万元-300万元,1000座对应超过20亿元的投入,如果充电只需5分钟,为何还要大费周章建设昂贵的换电站网络??面对这种技术路线的冲突,宁德时代为何仍坚定投入换电市场?

除了看好其商业潜力外,或许还有一个更战略性的考量:保持技术路线的多样性,用资源多头下注,两边都讨好,从而在未来能源基础设施的竞争中保持主动权。

03“多元化转型:增长瓶颈下的一场蜕变”

显然,宁德时代如此积极推进多线布局,根本原因就是在存量竞争中,传统电池业务增长面临瓶颈。

之前披露的2025年第一季度财报显示,宁德时代营收847亿元,同比增长6.18%,终结了连续五个季度的下滑态势,但大幅低于市场预期的955亿元;净利润139.63亿元,同比大涨32.85%,相当于日赚1.5亿元。

从营收看,847亿元的季度收入增长主要受电池出货量的增长影响。而据统计,一季度宁德时代电池出货量超120GWh,同比增长超30%,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这种情况下营收还无法达到市场预期,侧面反映了增长动力的疲软。原因或许正是比亚迪等超充势力崛起,叠加电池原材料价格大幅下跌,电池行业被进一步瓜分,其市场增长潜力逐步见顶。

*图源海豚投研

在这种背景下,宁德时代的多元化战略可谓必然选择。通过向产业链下游延伸,增加收入来源还只是表面上的价值,提高对产业链的掌控力,降低单一业务波动带来的风险,才是关键之处。

正如比亚迪通过“垂直整合”模式,实现围绕整车上下游的全产业链布局;小米以投资构建生态,快速形成品牌力。从行业趋势看,当下这个阶段,只当电池领域的“宁王”还不够,成为整合多元资源、构建完整生态的平台之王,地位才能进一步巩固。

24潮产业研究院(TTIR)的统计显示,2018年到2025年3月,宁德时代约发布了29个重大投资项目公告,项目总投资预算近4500亿元,集中投向动力电池、储能电池、正负极材料、锂电池回收一体化项目和海外基地等。

而在这个过程中,宁德时代对以前投资的先导智能、江西升华、永福股份、上海杉杉等锂电企业的投资已经减少甚至退股,但却新增了对新能源车领域的智己汽车、北汽蓝谷,飞行汽车领域的峰飞航空,充换电领域的众德世纪、融汇时代、酝电智能,电力领域的润时风电、时代能源、溧阳乐业光伏等一大批下游企业的投资。甚至,宁德时代及其旗下基金还已经进入机器人赛道,对富临精工、千寻智能、维他动力等企业进行投资。

宁德时代的出发点,依然是资本优势和电池领域的优势。其核心在于构建以电池为圆心的能源生态系统,用电池构成连接能源生产、存储、分配和利用的关键节点。通过掌握这些节点,宁德时代尝试着从单一的制造商升级为能源系统的集成者和服务商,获取更高附加值。

总之,多线布局既是应对风险的防御手段,也是抢占先机的进攻策略。对宁德时代而言,真正的考验不在于能否在单个领域保持领先,而在于能否构建起一个自洽、高效、可持续的能源生态系统,在下一个十年继续加深护城河。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

Most Discussed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