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拾盐士
在经历长达八个月的行长空缺、高管动荡与市场质疑后,浙商银行于近日迎来关键转折,70后“老将”陈海强正式接任行长职位。这位深耕金融领域30年、从分行行长到首席风险官阶梯式成长的本土派高管,尤为重视小微金融业务和风险管理工作。
然而,陈海强正式上任仅不满一个月,浙商银行就接到了一张新罚单。根据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网站近日发布的行政处罚信息公开表(常金罚决字〔2025〕6号-8号)显示,因银行承兑汇票业务贸易背景真实性审核不到位,浙商银行常州分行被罚50万元。
图源: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网站
近年来,浙商银行因各类违法违规问题高频次被监管处罚,也让其金融风险管理问题随之放大。而频繁动荡的高层,更是对浙商银行的内控管理提出挑战。
据不完全统计,仅在2025年1月至今,浙商银行及其分支机构被处罚单总额已超过2000万元,已超过2024年合计罚没金额的两倍。加之逐年下滑的盈利能力,陈海强正在面临合规与经营的双重大考。
资产规模增速与净利润增速双降
资产质量承压,拨备覆盖率同业垫底
虽然2024年浙商银行实现营收净利润双增,但背后发展隐忧依然不能忽视。不仅净利润增速从两位数骤降至不足1%,盈利能力显著下滑,且早些年采用“投贷联动”打法激进扩张所埋下的不良资产风险隐患至今依然严峻。
财报显示,2024年浙商银行的资产总额达3.33万亿元,同比增长5.78%;实现营业收入676.50亿元,同比增长6.19%;实现净利润151.86亿元,同比增长0.92%。虽然从资产规模来看,浙商银行目前依然是“浙系一哥”,但业绩下滑的压力已经跃然纸上。
图源:浙商银行2024年报
从资产规模上看,浙商银行在2023年突破3万亿大关达到3.14万亿元后,增速由19.91%降至5.78%,扩张速度明显减缓。
业内人士认为,江浙地区银行业竞争极为激烈,杭州银行、宁波银行等浙系银行强势崛起,浙商银行在市场份额和资产规模均受到挤压。再者,监管机构正在加强对影子银行业务的监管,要求银行清理和规范影子银行业务,曾凭借“影子”迅速扩张资本的浙商银行受到冲击。
从盈利能力来看,近年来浙商银行归母净利润增速显著下滑。2022年-2024年,其净利润增速分别为7.67%、10.50%和0.92%,跌幅十分惊人。
对比来看,而与浙商银行并称“浙系三杰”的杭州银行和宁波银行在2024年分别实现归母净利润169.83亿元、271.27亿元,同比增速达到18.07%和6.23%。其中,杭州银行2024年营收规模仅为浙商银行的一半、资产规模刚突破2万亿,净利润却超过了浙商银行。
消费贷款数据一直是考量一家银行零售金融发展情况的重要指标。而浙商银行消费贷款为负增长。财报显示,截至2024年底浙商银行个人消费贷款余额为1174.05亿元,相比2023年底的1467.10亿元,同比下降19.97%,净减少293亿元。
可以看到,盈利增长已成为浙商银行的“硬伤”之一,这与其薄弱的合规风险管理和资产质量息息相关。
首先,连年高额减值损失,极大的侵蚀了浙商银行的利润。2024年浙商银行的信用减值损失达到281.95亿元,在2022年-2024年仅三年的时间,浙商银行的计提信用减值损失累计超过800亿元。
其次,浙商银行2024年不良率为1.38%,虽然较前两年有所下降,但这个数据在浙系银行中依然居高,几乎达到杭州银行(不良率0.76%)的两倍。与此同时,浙商银行的拨备覆盖率始终在180%的水平徘徊,远低于我国商业银行211.19%的平均值,这也从侧面说明浙商银行资产质量承压。
浙商银行的房地产贷款规模极为扎眼,也一直被视作一个“遗留风险”。2024年,浙商银行房地产贷款规模增至18861.33亿元,前十大贷款客户中房地产业占40%。过高的房地产客户占比以及房地产贷款占比,也让业界对浙商银行的风险抵御能力提出担忧。
图源:浙商银行2024年报
事实上,除了房地产行业,近年来浙商银行在其他行业踩的雷也不少。在很多“暴雷”企业的债权人名单中,都出现过浙商银行的身影。这些企业包括乐视控股、安信信托、康美药业、北大方正以及浙江本地的新光控股、银亿股份等等。
因此,浙商银行也在努力化解和处置存量风险。据董事长陆建强在业绩会上透露,三年来,浙商银行已化解近2000亿元不良,始终把风险化解作为头等大事,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化解和处置风险。
前四月罚金总额约为去年2倍
“智慧经营”能解内控顽疾吗?
在此前多年的激进扩张之下,“重规模轻合规”的负面作用正反弹在浙商银行的身上,接踵而至的罚单暴露出浙商银行巨大的合规漏洞。
今年以来,浙商银行遭到了监管的“重拳出击”。据拾盐士不完全统计,2025年1月截止4月23日,浙商银行及其分支机构被罚总金额已超过2000万元,月月接罚单已成为该行常态。
比较典型的是2025年1月27日,上海监管局向浙商银行开出1680万元的巨额罚单,指出其15项违规行为包括但不限于小微企业划型不准确、信贷业务不规范经营、资产池业务未纳入统一授信管理等。与此同时,被罚的还有上海分行的7名管理层。
图源:上海监管局
这张千万级罚单反映出浙商银行对分支机构管理的薄弱、内部监督机制的不完善和对相关业务的风险把控不全面等问题。加之多名高管陷入贪腐风波,内控管理已经成为浙商银行的硬伤。
进入4月份以来,浙商银行更是接到多张罚单,涉及常州分行、杭州分行等分支机构。其中,浙商银行杭州分行因主要违法违规行为“个人经营性贷款业务中签订空白合同,向保证人隐瞒实际贷款金额;员工与客户发生非正常资金往来”,被行政处罚罚款70万元。
再看2024年全年,浙商银行收到的监管罚单超过30张,罚没金额超过1100万元,违规原因主要围绕贷款管理不到位、严重违反审慎经营原则等老问题。
图源:江苏监管局
可以看到,2024年1-4月,浙商银行及其分支机构被罚总金额已经几乎是2024年全年的两倍,合规压力已不容忽视。业内有观点认为,浙商银行的内控管理问题,与其近些年来管理层动荡不稳息息相关。
浙商银行近几年经历了多次高层人事“大地震”,其中有多名在职或卸任的高管或因陷入贪腐案而相继落马。
2025 年伊始,浙商银行宁波分行行长姚伟标疑似失联,疑似因收受贿赂被带走调查;2024年8月,刚上任9天的行长张荣森被带走调查并辞职,随后董事长陆建强代为履行行长职责,直至陈海强正式上任。在张荣森被带走调查的同时,浙商银行萧山分行行长李旻、合肥分行行长李洋据报也被有关部门带走。
2023年,副行长兼董秘刘龙失联,其曾是沈仁康旧部,也与张荣森共事搭班多年,其失联或与不良贷款处置案有关。2023年2月,浙商银行原党委书记、董事长沈仁康接受浙江省纪委监委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2021年9 月,副行长张长弓被带走调查;2020 年 10 月,浙商银行上海分行原行长顾清良一审被判处有期徒刑14年……
业务快速扩张以及高管变动不断,无疑对浙商银行的资产质量及业务发展造成重大影响。2024年业绩增长失速就给浙商银行敲响了警钟。此外,“内忧”不断也引发了投资者质疑该行管理团队是否具有向心力,极大影响了市场信心。
近一年来,浙商银行遭遇多轮股东及高管减持。其中,股东山东国信通过大宗交易减持1.95亿股,横店集团宣布减持不超过1%的股份。吴建伟、盛宏清等高级管理人员在2024年通过二级市场累计减持超40万股,引发不少投资者对其未来发展前景的疑虑。
在经济学家、新金融专家、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余丰慧看来,从列出的违规行为来看,这些问题涵盖了信贷业务、资产池管理、跨境贷款、存款与贷款操作、信用卡及票据业务等多个方面,显示出银行内部风险管理和制度执行上的广泛缺陷。这些违规行为不仅可能损害客户的利益,还可能导致金融市场的不稳定,影响银行自身的声誉和长期发展。
陈海强在2024年度业绩说明会上也多次强调“智慧经营”。他表示未来浙商银行不再一味追求规模情结,不再走“垒大户”的老路,不再关注“挣快钱”,这些都是浙商银行追求长期价值的选择和方向。
2024年,以陆建强、陈海强为首的“双强”领导班底,否带领浙商银行解决此前内控“顽疾”,迎来新的发展图景,并进一步提升业绩水平,值得持续关注。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