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观廿,作者:李渔,编辑:黄粟,原文标题:《关税闹剧下,三名在美华人经历了什么》,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美国南部城市达拉斯,当地晚上10点,天色早已漆黑,孩子们和妻子已经入睡了,只有老方一个人依旧安静地守着电脑,聚精会神地凝视着最新新闻。屏幕上显示的,是关于美国政府的一条条报道,而每一条报道都指向了同一个主题——那就是“关税”。
自4月2日,美国对华关税税率就如同快速上涨的洪水,从34%,到104%,再到125%,一次次的变化,一次又一次地刺激着他的神经。
作为在美国生活多年的华人,老方无法忽视这场争端,他是一名商人,主要为赴美做生意的企业提供服务支持。过去几年里,他接触的绝大多数客户都是中国企业主,这些客户布局美国的理由大同小异——规避中美贸易战带来的风险。
失去供应链的华人企业主
最近二十多天,老方的客户们在美国的生意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一名华人客户这些天跟老方大倒苦水,关税闹剧让客户陷入两难境地。他的业务是从中国进口商品,再提供给美国客户。按照眼下的关税税率,继续从中国进口商品会“赔死”。可不从中国进货,他跟美国客户签下的合同就无法履行,“没法跟客户交代。”进也不得,退也不得,聊到最后,彼此只剩唉声叹气。老方除了安慰,也只能跟着对方一起发牢骚:“美国这么搞,最后遭殃的不还是老百姓吗。”
另一个华人客户则告诉老方,既然从中国进口暂时行不通了,实在不行,自己就在美国开工厂算了,“要加快美国工厂的进度。”
“可这么短的时间,肯定来不及。”老方不由得泼冷水。
但客户的态度很坚决:“这个美国工厂只负责组装,其他的零配件该从中国进口,照常进口。”这个办法让老方哭笑不得,”按照特朗普的关税政策,那些进口的零配件该交关税,还是要交关税。对产品成本影响微乎其微。”
开始寻找替代供应链的华人客户也不在少数,他们将目标锁定了东南亚。这种做法,在老方眼中同样是一场冒险,“东南亚也被加了关税,税率同样不低”。4月9日,美国是给了东南亚国家90天的关税豁免期。“可谁又能保证90天后,关税不会重新加征呢?”
从4月2日到现在,面对特朗普朝令夕改的关税政策,老方和客户几乎束手无策,而他们的遭遇,也不过是这场关税闹剧下的一个缩影。
闹剧引发的连锁反应正在扩大。关税加征后几天里,全美国爆发了超过1000场抗议游行;紧接着,因为关税政策的频繁变更,美国海关的关税系统直接发生了故障;后来又有经济学家爆料,特朗普的关税公式计算错误;甚至,还有美国参议员质疑特朗普正在利用关税政策来操纵股市。
对老方这样的生意人来说,许多观念也在这种混沌状态下发生了改变,“原先在美国,政治归政治,生意归生意。现在看来,形势已经有了根本性的变化。”原本对政治不感兴趣的他,也被迫开始关注了起美国政府的动向,“我感觉自己快要变成政治学学者了。”
被改变的消费与生活
美国媒体曾做过调查,发现经济问题是特朗普支持者们关心的第二高话题,仅次于移民。许多美国人感到经济情况比过去更糟。
虽然从数据上看,从2020年到2023年,4年的时间里,美国人均GDP达到了8万美元以上,增长接近了30%,家庭年收入的涨幅将近20%。但与此同时,消费者物价指数也在不断高升。从2020年到2023年,美国CPI累计增长约20%,而2024年又继续增长了2.9%。近五年里,美国CPI平均增幅超过了4%,面临严重通货膨胀的风险。
对于在美国生活的普通人来说,这些经济指标所带来的感知,是具体而强烈的。
从中国移民至美国的朱博士,目前在纽约一家生物公司里工作,从2008年到现在,他在美国度过了十七个年头。为了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去年时,他贷款八十万美元,在纽约附近买了一栋一百万美元的学区房。几年以前,同样的一栋房子,价格只要六七十万美元。
每月房贷5000多美元,加上车贷,还有孩子的幼儿园学费,这些固定开支耗尽了朱博士工资的绝大部分。月底一看账单,他一万多的收入所剩无几。
在生活成本上,普通美国居民无法对近几年物价的飞速上涨感受深刻,朱博士感觉身边的一切商品都在涨价,“就连麦当劳的巨无霸汉堡都贵了好多。我记得以前只要四、五美元,现在却要花八美元。”他很怀念几年前的物价,“那时候100美元能买很多东西,现在什么都没买,钱就花没了。”老方粗略估算了一下,一些日常消费品的价格上涨了“大概30%到40%”。
老方观察到,物价变化正改变着许多美国人的生活习惯,在达拉斯,一个足疗店的老板娘告诉他,这几年里,店里的生意越来越冷清,许多熟客很少再来光顾。而且,很多客人就算消费,也不再乐意掏小费。这在以前简直无法想象。
“说白了,是因为工资增长追不上通货膨胀,人们没有钱去捏脚……这说明美元不值钱了。”老方说。
一连串的社会问题也与经济波动有关。数据显示,2020年至2023年,美国每一年的凶杀率均高于2019年水平。而枪支袭击率,直到现在没有下降到疫情之前的水平。在洛杉矶生活的华人张小姐眼中,是因为物价上涨,许多人生活拮据,不得不去“捞偏门”,“没办法,那种环境下,人人都只想拼命赚钱。”
两年前,张小姐的一个朋友为了应对经济压力,偷偷将自己车库改造成了“夜店”,白天时照常工作,晚上摇身一变,偷偷在“夜店”卖门票和酒水。然而这间“夜店”没开多久,他就因为一次客人之间的冲突,惨遭误杀。最后钱没赚到,命却丢了。
大半个月的关税风波,也在加重美国居民的通货膨胀预期。密歇根大学的调查数据显示,美国消费者对未来一年的通胀预期升至6.7%,是过去44年里的最高水平。美国智库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所长亚当·波森也表示,美国经济陷入衰退的概率已经高达65%。
虽然老方感觉周遭物价变化并不显著,但客户的告诉他,这只是因为供应商在美国本地的库存还算充裕,如果库存被耗尽,价格变化在所难免。
老方也了解到,他的一部分客户,也正打算趁着关税波动,提高商品售价,“大家现在还未涨价,是在等竞争对手的动作。一旦有人率先涨价,那肯定整个行业都会迎来涨价潮。现在就在等一个‘出头鸟’。”
劳动力,制造业回流的难题之一
以关税做武器,是否真的能让制造业回流,仍然是个疑问。毕竟,一个无法绕过的现实问题摆在特朗普眼前:美国已经没有足够的合格工人了。
以台积电为例,2021年6月,位于亚利桑那州的工厂开始破土动工。按照原计划,2022年9月,工厂内将开始陆续搬入新设备,然而直到今年,这家工厂才开始正式投产。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南京的台积电工厂从建设到投产,仅仅用了两年。
据台积电主管的一名主管透露,亚利桑那州工厂之所以会耽误了这么长时间,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缺少有经验的工人来建造半导体制造设施,而且许多人对芯片制造厂的要求也不熟悉。不得已,最后他们只好从其他地方调配工人,来满足建设需求。
与此同时,美国工人如何管理,也是台积电海外工厂需要面对的现实。台积电对工人的管理素来严苛——每天工作时间12个小时,不分工作日和周末;工厂遇到紧急情况,哪怕是半夜,员工也会被叫来加班。对习惯了八小时工作制,过惯了双休日的美国工人来讲,这几乎难以想象,许多劳动力因此离职。
台积电的解决办法简单粗暴:既然美国人不行,那干脆引入台湾员工。于是凤凰城的2200名员工里,接近一半的人都是来自中国台湾的移民。
无形之间,出现一个颇为讽刺的场面——美国政府希望海外投资能提升美国人就业,但换了个地方,海外员工依然在抢占着美国本地人的工作。
对于中美工人的这种差异,老方早已见怪不怪。他记得有一次陪着客户去一家工厂,随同的中国工人在操作机器时,在几米高的梯子上爬上爬下,如履平地,一度看得美国当地工人目瞪口呆。
在老方看来,“同样的工作,咱们讲究效率,美国人看中自己安全不安全。”他觉得这种差异不光是文化造成的,也和美国长久以来制造业流失有关,“过去几十年里,美国人已经习惯了安逸悠闲的生活,不再习惯于吃苦耐劳。”
一个在美国开办工厂的客户也告诉老张,就算再怎么培训,也依旧难以在短期内让美国工人达到中国工人的水平,“虽然有显著提高,但也只是和越南工人旗鼓相当。”
华人的担忧
相比经济问题,更让老方、朱博士担忧的是华人接下来在美国的处境。
4月4日,万斯在接受电视台采访时,公然称呼中国人为“乡巴佬”(Peasant),甚至还特意重复了两遍。在老方看来,万斯作为一个成熟的政客,每一句话都有其背后的深意,“不管他心里是不是真的这么想,但既然他这么说,就可能代表了某些群体的态度。”他隐隐约约也耳闻过一些不好的声音,“有人说中国人都是奸商。都是靠血汗工厂来搞倾销。”
朱博士觉得,虽然目前为止,他的日常生活并没有遭受影响,但还是隐隐感觉到了一丝忧虑,“咱们招谁惹谁了,凭什么天天挨骂。这不明摆着不希望中国人在美国好好过日子么?”
截至到4月中旬,美国超过900多名大学的学生和教职员被取消身份,面临去留危机。代理中国学生诉讼的律师认为,其中多数人来自中国,有明显的“种族歧视”嫌疑。
看到此类新闻,老方也有些许不祥的感觉,“虽然说来美国投资的人,还没有被分成三六九等,但未来会不会呢?”老方从不同渠道,或多或少地听一些美国人表达出了类似的观点。他担心这些杂音会变得强烈,给自己的事业带来致命性打击。
然而无论朱博士还是老方,对于这些的谩骂都没有任何办法。赴美十几年,从二十几岁到四十岁,他们在异国他乡度过了生命中宝贵的十几年,完成了娶妻、生子等一系列人生大事,美国生活已经成了人生中不可磨灭的一部分。他们无法轻易从这里离开。
“我只能做好自己的事情。”那一晚,老方关上了电脑。彼时的妻女早已入睡,窗外唯有一片静悄悄。达拉斯的黑暗,恍惚间让他想起了刚来到美国时候的场景。那时,人们正在经历上一个全球化浪潮,地球村经常被大家谈及,人们都相信,全世界的连接将更加紧密,不同国家的交流会越来越开放、包容。只是,十几年过去,一切都不一样了。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End
想涨知识 关注虎嗅视频号!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