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迅猛发展的当下,AI 眼镜领域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与冲击。就在 4 月 21 日,弘信电子(300657.SZ)在互动平台透露:“AI眼镜由于要在较小的镜框里植入柔性电路板功能,难度非常大。凭借我们在研发方面的积累,我们已经取得了客户的订单。”弘信电子的软板产品可广泛应用于智能眼镜领域,是多个品牌智能眼镜产品FPC(柔性电路板)的重要供应商。上述消息如同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在业内激起层层涟漪,也再次将 AI 眼镜推向舆论焦点。
实际上,国外的Meta和国内的小米、华为,以及以雷鸟创新为代表的国内AR创业企业等都在密集推出相关新产品,“百镜大战”愈显激烈。同时,相关市场研究公司数据显示,从2024年第四季度到2025年第一季度,无论是AI音频眼镜、AI拍摄眼镜还是AI+AR眼镜,市场均价都出现了数百元不等的降幅,市场竞争火药味十足。另外,从互联网巨头 Meta、字节跳动到硬件大厂小米、华为,再到传统 AR 厂商与新锐品牌,纷纷砸下重金布局,短短数月市场上已经涌现出上百个AI 眼镜的产品发布或者研发计划。仅是今年第一季度,该领域融资额就突破 20 亿美元,资本亦是疯狂涌入。多位业内人士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AI眼镜市场竞争激烈,但尚未形成稳定的格局,部分厂商选择“以价换量”的策略,背后既有短期市场份额争夺的考量,也有长期生态卡位的布局。
巨头逐鹿
AI 眼镜作为下一代智能可穿戴设备,结合计算机视觉、AI 交互、增强现实(AR)等技术,正成为消费级电子产品的热门赛道。
洛图科技线上监测数据显示,2025年1~2月,AI眼镜在中国线上主流电商的销量达2.3万副,同比增长了80.4%。AI眼镜是智能眼镜中具备AI功能的细分产品,可以通过本地部署或云端调用AI大模型,在智能眼镜市场中的销量占比从2024年的26.1%提升至2025年1~2月的38.7%,预计2025年全年有望超过60%。
另据 Statista 数据统计公司观点,展望未来,随着产品形态的丰富、成本的持续下探、光学显示方案的迭代升级、AI 端侧算力的提升,AI 眼镜有望成为下一个出货量过亿的消费电子终端,长期潜在市场规模巨大。
在如此诱人的市场前景下,各大巨头纷纷下场,试图抢占先机。Meta 率先在 AI 眼镜领域掀起波澜。4 月初,Meta 官宣代号为 Hypernova 的新眼镜研发计划,价格预计在 1000 ~ 1400 美元区间。这款新品将实现从 AI 向 AI + AR 的技术跨越,搭载先进的 AI 算法与增强现实显示技术,用户有望体验到更加沉浸式的虚拟与现实融合场景,例如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获取精准的导航信息、实时翻译外文标识等。
国内市场,小米同样在 AI 眼镜赛道全力冲刺,将 AI 眼镜设立为独立产品线,对标 Ray - ban Meta。4月15日,预热了半个月的米家智能音频眼镜2终于结束众筹,正式开售。相较于999元的众筹价,米家智能音频眼镜2正式售价稍有上涨,为1199元。华为也于 4 月 16 日发布了智能眼镜 2 钛空圆框光学镜,作为一款智能音频眼镜,虽不支持拍照和画面显示,但其搭载了华为自研的 AI 音频算法,能实现高清降噪通话、个性化音频调节等功能,售价 2299 元。
传统 AR 厂商同样不甘示弱,在这场激烈的竞争中积极抢占份额。雷鸟创新上月在 AWE 展会上带来 3 款产品,覆盖不同功能定位与价格区间。影目也计划在今年第二季度发布主打大屏、3dof 悬停的 INMO AIR3。
据研究机构维深信息 Wellsenn XR 透露,一直为 AI 眼镜创业团队提供 AI 大模型支持的阿里,也投身 AI 智能眼镜研发,由智能信息事业群旗下的天猫精灵团队负责。而天眼查专业版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我国现存在业、存续状态的AI眼镜相关企业超440家。
有业内人士预测,随着众多巨头加入,参考智能手机行业,智能眼镜最终或形成类似“苹果+安卓”的双寡头局面。
萨摩耶云科技集团首席经济学家郑磊表示,目前,AI眼镜市场竞争激烈,但尚未形成稳定的格局。除苹果和谷歌外,还有Meta、小米、华为、字节跳动等众多厂商参与其中。然而,随着市场的逐渐发展和成熟,行业可能会经历一轮洗牌,一些竞争力较弱的厂商会被淘汰或整合。
不过,雷鸟创新创始人兼CEO李宏伟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从终局视角看,AI和AR眼镜作为下一代计算平台,兼具平台型产品与时尚属性,预计其市场规模会超越手机,会有七八家企业脱颖而出。
在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江瀚看来,从智能手机市场的经验来看,“苹果+安卓”的双寡头格局在消费电子领域具有一定的普遍性。然而,AI眼镜市场与智能手机市场存在显著差异。智能手机市场相对成熟,用户需求相对明确;而AI眼镜市场仍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用户需求和技术趋势仍在不断变化。因此,AI眼镜市场形成双寡头格局的概率相对较低。同时,由于AI眼镜可以应用于运动、商务、教育等多个垂直领域,不同领域对产品的功能、设计和性能要求各不相同。这可能导致市场上出现多个针对特定场景的头部品牌,而非双寡头格局。
“千镜一面”和价格内卷
随着众多厂商的蜂拥而入,AI 眼镜市场硬件同质化问题愈发凸显。目前,AI眼镜逐渐细分出了AI音频眼镜、AI拍摄眼镜、AI+AR眼镜三大类。不过,在功能方面,各品牌产品逐渐趋同,无论是针对观影、游戏场景打造的沉浸式体验,还是服务于商务办公的实时翻译、会议纪要生成,亦或是满足文旅出行的 AR 导航、景点介绍,不同品牌的 AI 眼镜都有类似的功能配置。在硬件设计上,受限于当前技术水平,多数产品在外观形态、传感器配置等方面差异不大。这使得价格成为消费者选购时的关键考量因素。
努曼陀罗商业战略咨询霍虹屹认为,技术普惠确实加剧了行业“准入门槛下降”的趋势,AI眼镜从“少数派创新”走向“标准化生产”,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导致“千镜一面”。但真正的竞争,已从“能不能做出来”,转向“做出来是否好用”。
江瀚表示,技术普惠确实有可能导致“千镜一面”的同质化竞争。随着端侧大模型部署和开源模型的发展,AI眼镜的开发成本大幅降低,企业可以更容易地进入市场。然而,这也可能导致市场上出现大量功能相似、设计雷同的产品,加剧同质化竞争。
外观功能类似,能吸引消费者的只能是价格。从已上市产品来看,AI 眼镜价格整体跨度较大,从 1000 元到上万元不等。功能越复杂,价格越高,如“音频 + 拍照 + AR+AI ”功能齐全的眼镜,价格普遍较高;而仅具备基础 AI 音频功能的眼镜,价格相对亲民。不过,即使在同一功能路线下,不同品牌间也存在显著价格差,部分厂商希望“以价换量”。
按照洛图科技公布的数据,2024年AI音频眼镜的价格集中在1500~1999元,而今年1~2月下降到1000~1499元;2024年国内AI拍摄眼镜价格集中在3000元以上,今年1~2月下降到15000元到1999元;AI+AR眼镜2024年价格集中在3000元以上,今年1~2月2500~2999元和3000元以上依然占据了绝大多数份额。
对此,霍虹屹表示,“以价换量”的背后,其实是“以量养算,以算筑城”。从短期看,AI眼镜尚处于“早期教育市场”阶段,普及率远低于智能手机、智能手表等设备。在这一阶段,“先装机再教育用户”成为行业共识。低价策略有助于快速降低消费者决策门槛,占领心智入口,同时也为厂商获取用户行为数据、验证产品迭代路径提供支撑。但更深层的考量,是对“AI硬件生态入口”的战略卡位。AI眼镜不同于传统可穿戴设备,它具有潜在的“视觉操作系统”意义,谁掌握了终端用户、谁掌握了使用频率高的场景,未来就可能主导“下一代人机交互范式”。所以今天的价格战,是为了明天的生态战,是在为“算力平台+内容生态+场景绑定”构建护城河。
(文章来源:中国经营网)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