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蓝字计划 Hayward
董明珠又在线diss雷军了。
事情是这样的:4月22日,格力电器召开临时股东大会,在提到电动汽车的安全问题时,董明珠拿了小米来当例子--
“小米汽车烧死人你们看到了吧?但格力在北京“大1路”跑了十几年,从没有火灾事故。这就是实力,这就是技术。”
一时间舆论哗然。在大部分人的认知中格力是做空调的,可没有听说过有造车;就算有,体量应该也不大。小米好歹卖了十几万台车,董明珠这样比较恐怕不太合适吧?
这样简单粗暴、毫不忌讳地指着鼻子diss友商,又是一种锻炼真诚和勇气的新方式吗?
不过还真别说,我仔仔细细扒了一下格力电车的前世今生,在汽车起火上这件事上,董明珠可能还真的“有一点底气”。
坎坷造车路
首先,有的网友因为自己没有在马路上见过在跑的格力电车就说格力没有造车,这是一个事实错误。
实际上格力还真的有自己的电动车,只不过挂的品牌不是“格力”,而是“格力钛”或者“银隆”。 如果排资论辈,只谈造车雷军都得喊董明珠一声“前辈”。
先从董明珠所说的北京“大1路”说起。
2017年10月,北京的1路公交全线更新为“珠海银隆”新能源车制造的纯电动GTQ6186BEVBT3型公交车,后来珠海银隆被格力收购、改了名就成了现在的“格力钛”。
虽然这批车不是“亲生”的,但好歹也算是格力的自家人了。
另外,格力确实有自己“亲生”的电动车。
在董明珠的规划里,格力要在消费者的“全场景“中渗透,最好能实现“拿格力手机,坐格力汽车,吹格力空调”的三位一体。
2016年,董明珠原本打算以格力电器的名义,用130亿元收购主推钛酸锂电池的珠海银隆100%股权,作为进军汽车行业的开端,不过这个方案很快就被股东们否决了。
股东反对的原因主要集中在对钛酸锂电池前景不太看好,并且非常嫌弃银隆汽车的创始人魏银仓,认为他没有能力且人品不好。
这下董明珠急了,股东不同意自己硬上!当 年12月,董明珠自己出资10亿,还拉上了自己的好朋友王健林、刘强东、中集集团等凑了30亿,收购了珠海银隆22.388%的股权。
到了2017年,她又继续增资,最终董大姐拿下了银隆17.46%的股权,成为了第二大股东。
只不过魏银仓确实正如格力股东们说的那样菜,在他带领下银隆2017年的净利润暴跌了67.94%。
业绩太差董明珠看不下去了,直接介入了银隆的运营管理;到了2018年底,魏银仓因为侵吞公司资产超过10亿被公司起诉,2019年4月再爆出魏银仓逃到美国(后被抓回来了),银隆终于被格力系全面掌控。
董明珠入主之后,银隆确实有起色。到了2018年时,银隆新能源客车的销量达到了7278辆,在当时是仅次于宇通和比亚迪的存在。
但在当时董明珠还很重视的乘用车市场,银隆的表现就不怎么样了。2017、2018年,银隆分别推出了名为“广通”的SUV和名为“艾菲”的MPV,两款车都有非常浓烈的“模仿”痕迹,销量非常一般。
|银隆广通
|银隆艾菲
更惨的是17年开始新能源补贴逐渐退坡,让银隆的新能源车客车业务遭受巨大冲击,从18年的7000多辆断崖下降到19年的2000多辆,银隆肉眼可见的不行了。
后来银隆又经历了 IPO 失败等一系列变故,2021年8月底,彻底不行的银隆进入法拍程序,被格力拍下30.47%的股权。再加上董明珠自己的约17%股权,让格力成为了银隆的控股股东。
同年11月,银隆改名为“格力钛新能源”,有人说这个“钛”,指的是银隆主推的“钛酸锂电池”。
新人新气象,被格力收购后的银隆(下称格力钛)确实在2022年迎来了一段“转运”时光。当时的格力钛已经拥有了丰富的产品线,商用车产品覆盖6.8米到18米全部车型,市政车、工程机械、物流车等应有尽有。
|格力钛电动物流车
加上被抓的魏银仓留下的“遗产”:钛酸锂电池,让格力钛成为全球唯二拥有钛酸锂电池技术的厂商,而这种电池因为安全性高、寿命长,适合应用在商用车上。
两个利好相加,让格力钛在2022年斩获了陕西西咸新区新能源环卫车辆采购项目,全国超过220个城市都采购了格力钛的新能源公交车,甚至还拿到了来自北京价值20亿元的8000台公交车订单。
2023年1月30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八部门发布了《关于组织开展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先行区试点工作的通知》,要在政策层面扶持新能源商用车,这本该是格力钛在新能源商用车领域实现起飞的大好机会。
但就在通知发布的同一天,格力的新能源客车烧了。
没在北京烧,但在海南烧了
2023年1月30日,三亚消防通报,位于三亚市天涯区凤凰村空地处停放的新能源客车发生火灾。这次起火的是集中停放等待法拍的“格力钛”新能源客车,整个停车场一共有80辆车,其中的67辆被焚毁。
在2023年初这个时间点,烧掉的格力钛客车数量仅次于几年前的北京蟹岛电动客车火灾事故,绝对称得上一件大事。当时这次起火事故还挂了热搜几天,大家的关注度非常高。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董明珠炮轰小米的论据是高速上撞车起火烧死人,那么你自己的车放在停车场都能烧…是不是比小米更危险?
你看,至少董明珠这次的发言还是非常“严谨”的。她只说在“北京大1路”的格力电车没烧,可没说“格力电车从来不烧”。
这次起火事故后续没有具体的调查结果,只被简单地归咎为“外部火源”,不过还是暴露出了格力新能源车的一些问题,比如对外部热源的防护不足、隔热处理还不是那么成熟,还有钛酸锂电池被引燃后,烧起来还是很猛烈的等等。
虽然被引燃了,但实际上钛酸锂电池还是很安全的,这也是董明珠的底气来源之一。
钛酸锂电池是一种以钛酸锂(Li₄Ti₅O₁₂)作为负极材料的锂离子电池,其核心优势在于高安全性、超长寿命、快速充电和耐低温(-40℃)。
相比大多数电池的负极材料石墨,钛酸锂作为负极材料时具有“零应变”特性,充放电过程中晶体结构几乎无变化(体积变化<1%)。
同时钛酸锂的嵌锂电位高(1.55V),不会析出锂枝晶,实验室中常见的穿刺、切割和高温加热测试也不易起火爆炸,安全性可比磷酸铁锂、三元锂高多了。
不过这种电池材料的主要缺点是:贵,电池价格比铁锂+石墨的贵3倍以上。另外这种电池正极通常采用锰酸锂或磷酸铁锂,电压平台较低(约2.4V),导致能量密度偏低(50-90 Wh/kg),仅为磷酸铁锂电池的60%、三元锂的50%,同等电池包体积下续航太短。
此外还会有容易胀气问题,影响电池寿命和封装设计。
因此,在乘用层面,相比传统的磷酸铁锂和三元锂。银隆(格力钛)的钛酸锂电池并没有显著优势,特别是性能、成本上的差距,让钛酸锂电池只能在极少的场景下有刚需(比如超低温工作环境),这是过去银隆电动车一直卖得不怎么样的核心原因。
特别是这次火灾给人留下了“格力的电动车烧了”的印象,给了本应该乘着新政策一飞冲天的格力钛当头一棒。纵观2023全年,格力钛的新能源车不仅没有起飞,销量、订单量还有所下降。
2023年,格力钛拿下了新能源公交车行业价值3.6亿元的订单,不过全年销量只有约1300辆;物流车的数量较多,交付了约1.5万台。
2024年,截至9月底,成都格力钛卖了3000余辆新能源汽车,和一部分商用、物流车辆。
不过,也许是认识到制造乘用车的短板和难度,董明珠和格力确实没有继续在这个领域上死磕,全面转向了工程车辆和零部件供应。
在早前的报道中,董明珠在回答记者提问格力造车进展时回应道:“我们不做小轿车,但环卫车、重卡、公交车等各类工程车已铺开赛道。”
当被问到“为何放弃家用车”时,她表示:“这不叫放弃而是战略选择,你要电动车我就能给”。
所以,要在路上见到的格力电动车,确实不容易。
有底气,但不多
有一说一,董明珠敢在安全上叫板雷军,靠的还是钛酸锂电池的属性。从物理性质上看,确实比主流电车用的磷酸铁锂、三元锂电池安全,这番言论本质也是对格力钛产品的一种宣传。
就像无法抛开剂量谈毒性,我们在讨论电车起火时,也无法抛开数量谈概率。单看两个品牌车型的销量,格力钛2024年就卖了几千台车,用来做例子的北京1 路电动公交车也只有区区10台,而小米卖了十几万台。在这样巨大的样本容量差异下,讨论起火率本身就没有意义。
所以说到底,在汽车起火上这件事上,董明珠“有点底气”,但也不多。
再说了,钛酸锂电池虽然安全性高,但永远不可能用到私家车上,小米也不可能因为安全性,去牺牲车子的性能和续航;要是每天都得充电,那小米的电动车真别卖了。
能理解董明珠为了宣传自家产品不遗余力,但是用力这么过猛,只会适得其反。
就算格力的电动车从没起过火,现在哪家车企敢保证自己的电车永远不起火?董明珠这样子给自己立Flag,就不怕回旋镖吗?
参考资料:
愉观车市《董明珠造车路又遭一击!格力钛67辆新能源大巴三亚烧毁!》
锂电砖家《钛酸锂电池优缺点?》
新汽相《一场大火,董明珠的“格力钛”登上热搜》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