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次大的剧变,总会产生一些新赢家。
一战是美国,二战是美国、苏联,冷战前期是西德、日韩,后期是我们。
现在,世界似乎又走到类似的时间关口。
目前的高峰,是懂王牵起的贸易战,激进、强硬、神经质。
不过,这并不是我们此次重点讨论的议题。
我们更关心,这一轮剧变中,新的赢家会有谁?以及有什么投资机会?
贸易战风声鹤唳之际,美国副总统访问了印度。
一天之后,传出美国和印度达成了贸易框架协议。
虽然说这个贸易框架,并不是最终可以执行的细节,大概等于一个意向,后面才会不断往里面填东西,但至少也是一个开始,对于两个国家而言,都算得上一个利好。
实际上,印度和美国,包括西方发达国家达成经济层面的战略合作,有很多利好条件。
首先,是人口红利与劳动力成本。
印度是全球人口最多的国家(14.3亿,2024年),且劳动年龄人口(15-64岁)占比高达67%(约9.5亿人),平均年龄仅28岁(中国为38岁,美国为39岁);
印度制造业工人月均工资约为15,000-25,000卢比(约180-300美元),仅为中国的1/3(中国制造业平均工资约700-900美元/月)。
此外,印度还是全球第二大英语使用国(约1.25亿人熟练使用),便于跨国企业管理沟通。
其次,是庞大的内需市场。
印度GDP增速长期保持在6%-7%(2023年为7.2%),中产阶级(年收入1万-3.5万美元)预计2030年突破5亿人。
2023年,印度智能手机出货量达1.52亿部(全球第二),汽车销量突破500万辆(全球第三),吸引企业“为市场生产”。
最后,是政策激励措施。
当中必须要提的,是“印度制造”(Make in India)计划。
这个计划自2014年推出,目标到2025年制造业占GDP比重提升至25%(目前为17%)。
另外,还有生产挂钩激励计划(PLI),政府提供260亿美元补贴,重点扶持半导体、光伏、电池、电子等14个行业。
例如:电子制造业企业可获4%-6%的额外补贴;半导体行业政府承诺补贴50%建厂成本(如塔塔集团与力积电合作110亿美元芯片厂),还有关税保护,对智能手机、电子元件等征收20%-25%进口关税,倒逼本地化生产。
经过多年的发展,印度部分制造业已经具备一定的全球竞争力。
印度是全球最大仿制药生产国,占全球20%份额,印度也是全球第二大纺织品出口国,2023年出口额440亿美元;印度IT产业规模达2450亿美元(2024年)。
此次关税战,印度表现相当积极,主动和美国接触,除了以上说的优势,还有他们已经尝到的“甜头”,而这个“甜头”,并不遥远,只不过是几年前的事。
2018年,懂王首次发动关税战,印度获得了不少产业链转移的好处。
具体体现在:
1、手机:
根据IDC的数据,印度2018年手机产量达2.25亿部,同比增长17%,成为全球第二大手机制造国。
Counterpoint的数据显示,苹果供应商纬创和富士康在印扩产,iPhone组装份额从2017年的不足1%升至2018年的3%。
2、纺织业:
印度商务部数据显示,印度2018年对美纺织品出口额达82.3亿美元,同比增长10.2%,而同期我们对美纺织品出口下降6%。
Tiruppur(印度针织之都)出口额增长12%,其中对美订单占比从25%升至30%。
3、钢铁与铝制品:
世界钢铁协会数据显示,印度2018年对美钢铁出口量546万吨,同比增长46%;
铝制品对美出口额达15.8亿美元,占印度铝出口的34%,前五个月同比增长22%。
4、农产品:
SEAI数据显示,印度对美虾出口额23.4亿美元,占全球虾出口的35%,印度份额上升5个百分点;
全美大米协会统计,印度对美非巴斯马蒂大米出口增长40%,总量达120万吨。
4、资本流入:
RBI数据显示,2018年,印度制造业FDI流入122亿美元,占FDI总额的27.5%,同比增长35%;
典型案例,是三星投资7.17亿美元在诺伊达建成全球最大手机工厂,年产能1.2亿部。另外,日本松下和夏普在印设立家电生产线。
印度商工部数据显示,2018-19财年印度FDI达443亿美元,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23%。行业分布上,服务业(金融/IT)占比31%,制造业占比28%,零售与电商(如沃尔玛收购Flipkart的160亿美元交易)占比20%。
2018年,美印双边贸易额达879亿美元,印度对美顺差212亿美元,较2017年扩大17%。
看到这些,你大概能够理解为何这一次关税战,印度会如此积极。
上面主要还是从经济层面讲,事实上,在如今这种全球性的大变革中,还有很多经济以外的因素需要考虑。
不管从哪个因素上讲,经济也好,地缘也罢,甚至安全角度、大国博弈角度,印度都具备了不少优势,也有能力被一些大国争相拉拢。
在这一次对等关税中,印度也只是加了26%,不算太高,除了印美之间的贸易逆差问题相对温和,还在于老美对拉拢的意味很重。
原先,大家关税谈判的焦点放在日本身上,认为日本会第一个和美国达成协议,结果印度抢先了一头,达成了框架协议。
这个信号,其实挺大的。
也难怪,印度股市的反弹力度很不错,超过了其他世界主要股市。
投资,讲求的是确定性。
虽然关税战给世界增加了不确定性,资本市场波动加剧,但与此同时,也会产生一些确定性的投资机会,对于投资者来说,有必要重新评估印度的投资机会,它极有可能继续成为关税战的大赢家。
投资印度的工具也不少,值得各位投资者重点关注。
以上内容源自格隆汇投顾尹纪宗,登记编号A0160624110002;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当然,印度在承接制造业转移方面,并不是一路开挂,当中也存在很多巨大短时间不可能改善的困难和挑战。
首先,是基础设施落后。
印度年均停电时长6-8小时(工业区更严重),而我们仅0.5小时;
印度物流成本占GDP的14%,我们为8%;
港口拥堵严重,集装箱平均滞留时间2.5天,我们仅0.5天;
铁路货运速度仅25-30公里/小时,我们60-80公里/小时。
其次,是政府效率方面。
如土地征用困难,印度60%土地为私人所有,工业用地价格年均上涨10%-15%;
税收也很复杂,尽管GST(商品与服务税)统一税制,但仍有5档税率(0%、5%、12%、18%、28%),导致企业的合规成本高;
还有政策突变风险,如2022年小麦出口禁令、2023年笔记本电脑进口限制,影响外资信心。
第三,产业链不完善。
印度手机制造业60%组件,如显示屏、芯片需从我们这边进口;
供应链分散,我们的工业集群,可在50公里内完成配套,而印度供应链分散,增加生产成本10%-15%。
第四,劳动力技能与法规限制。
技能方面,仅5%印度劳动力接受过正规技能培训,我们为24%。
法律方面,印度《产业争议法》规定,100人以上企业裁员需政府批准,阻碍灵活用工。
最后,是社会文化因素。
如种姓制度影响效率,低种姓工人晋升受限,影响管理效率;跨邦投资障碍,各邦税收、法规不统一,增加企业运营难度。
以上种种困难,在苹果身上体现得很明显。
虽然2023年,印度生产了14%的iPhone(约700万部),目标2025年提升至25%,塔塔集团收购纬创印度工厂,成为苹果首家印度本土供应商,一切推进似乎都不错,但是,印度iPhone良品率仅50%,我们是90%,生产效率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另外,印度电动车销量2023年增长157%,达150万辆,一度让特斯拉计划投资20亿美元建厂。
但是,印度动力电池供应链很薄弱,80%锂电依赖进口。
总体而言,印度在制造业取得很大进展,若能强有力地推行改革,未来未尝不可能成为全球制造业的重要一国。
当然了,印度在制造业上也有很多竞争对手,比如越南、墨西哥。
印度如何能够从与这些国家的竞争中胜出,我们就只能拭目以待了。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