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美光伏企業抱團謀復興,中國光伏該如何應對?

藍鯨財經
03-28

文|華夏能源網

3月4日,歐洲光伏協會宣佈正式啓動國際太陽能製造倡議。

倡議提出四個關鍵目標:一、支持歐洲太陽能製造企業挖掘巨大的全球清潔技術需求潛力;二、倡導能夠提升歐洲競爭力以及歐盟夥伴國發展目標的出口與發展合作政策;三、努力從歐盟的“全球門戶”戰略以及歐洲的開發金融機構和出口信貸機構處獲取公共資金,以實現具體的製造項目和出口機會;四、構建一個更強大、更具韌性的全球太陽能光伏供應鏈。

倡議得到了來自6個國家的8家企業的支持,這些企業分別爲意大利設備製造商Ecoprogetti、法國組件供應商HoloSolis、德國逆變器製造商SMASolar、德國支架系統供應商K2Systems、瑞士連接器供應商Stäubli等,覆蓋設備、組件、逆變器等產業鏈環節。

曾經的歐美光伏企業,強大地站在產業鏈頂端。近20年來由於中國光伏的強勢崛起,歐美光伏全面衰落。但它們並不願意拱手認輸,2013年攛掇政府發起對中國光伏的雙反調查;近年來,爲了對抗中國光伏企業競爭,它們又開始合作抱團。

面對歐美光伏產業的崛起,中國光伏企業該如何應對?

歐美本土光伏產業鏈基本成型

倡議書表示,隨着全球對清潔能源需求的激增,清潔能源技術市場前景極爲廣闊,預計到2035年規模將達2萬億美元。其中,太陽能是增長最爲迅猛的能源技術。在全球高增長市場推動歐洲製造的太陽能產品的採購,有助於重建和加強歐盟的太陽能製造基礎。

歐洲光伏協會同日發佈的《太陽能生產設備報告》顯示,在歐洲共有34 家公司涉足組件(18 家)和電池生產(16 家),硅片、硅錠和多晶硅製造商也分別有8 家、3 家和 2 家。歐洲光伏產業鏈依然相對完整。

與此同時,美國的本土光伏產業鏈也基本可以自給自足。一個可以說明美國光伏本土率的案例是——3月上旬,美國太陽能電池製造商Suniva與北美光伏製造商Heliene宣佈與康寧公司達成合作協議,三方合作生產的組件,所包含的美國本土材料含量高達66%。

如此高的本土比例,是抱團合作的成果。Suniva位於喬治亞州的工廠負責太陽能電池生產,Heliene負責組件組裝,康寧公司則利用其在密歇根州工廠負責上游多晶硅和硅片的供應。

Suniva公司總裁Matt Card稱,這是真正的“美國製造”解決方案,“我們的公司聯合提供市場上唯一的太陽能電池,爲美國開發商提供最大的ITC國內含量優勢——同時建立一個國內供應鏈,實現美國能源獨立和強大的製造業基礎。”

歐美政府全力支持本土製造

近年來,歐美不斷出臺扶持政策,同時不斷加高各類貿易壁壘,以盡力保護本土光伏產業鏈的發展。

政策扶持方面,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美國2022年頒佈的《通脹削減法案》(IRA)和歐盟2023年推出的《淨零工業法案》。

前者計劃在10年內拿出7390億美元,重點支持包括光伏在內的清潔能源產業。根據美國國稅局(IRS)2023年5月12日發佈的文件,組件按成本計算有超過40%本土比例即屬美國本土製造,就可獲得本土製造額外抵免。2025年認定標準提高到55%,光伏項目中的鋼材比例必須達到100%。

後者提出2030年歐盟本土淨零技術製造產能達到其部署需求的40%。自2023年,歐盟還築起碳關稅壁壘。除此之外,2021年歐盟主席烏爾蘇拉·馮德萊恩還提出“全球門戶倡議”,目標是在2021年至2027年,在非洲、東南亞、中亞、拉美等地投資3000億歐元開展綠色轉型,支持歐洲企業開拓海外市場。歐盟方面表示,“全球門戶”的目的是擺脫對華商業風險。

歐美持續的政策扶持,如今開始顯現成效了。據近日美國太陽能產業協會(SEIA)表示,美國國內光伏組件產能超過50GW。值得一提的是,政策扶持也推動了歐美老牌本土企業的重生。

如老牌光伏企業Suniva,於2017年申請破產,2024年獲得一家投資公司(OIC)1.1億美元的融資承諾,並與Heliene簽訂一份4億美元的電池銷售合同後,同年11月實現復產。截至2025年初,其工廠的產能已提升至1.8GW。

另一家老牌光伏企業海姆洛克,於2020年前後徹底退出了太陽能級別的多晶硅生產業務。2024年10月,美國商務部向其提供3.25億美元(當前約23.15億元人民幣)的直接資金,以支持其多晶硅和硅片生產。

中國企業的機會在差異化

“我們花二十年時間打造的新疆硅料+長三角組件組成的產業鏈優勢已經在一塊塊被拆走。”有業內人士如此評論道。

歐美的光伏本土化政策,排斥的是中國光伏供應鏈。中國在全球光伏市場的主導地位,面臨着歐美企業可能的威脅。未來中國企業必須重構產業鏈,提前做好全球化佈局。

值得一提的是,歐美目前面臨着產業鏈上游規模小、技術弱的問題,在相關裝備、關鍵輔材領域也存在技術缺口。這就爲中國企業提供了機會。

例如,歐洲製造業在太陽能直拉法單晶爐和金剛石線鋸方面缺乏可用設備和專業技能,這兩種設備分別是硅錠和硅片生產過程中的關鍵部件。關鍵材料如多晶硅、銀漿也依賴進口。

針對歐美“本土成分”要求,中國光伏企業可以通過技術授權、合資建廠等方式與歐美企業合作;也可加強與國際供應商合作,與馬來西亞、越南的硅料企業建立長期合作,實現多元化供應。

歐美企業正加速佈局異質結、鈣鈦礦等新一代電池技術,而中國在TOPCon等晶硅領域具有量產優勢,且不斷突破高效電池技術瓶頸,可與之展開技術合作共同推動鈣鈦礦疊層技術發展。

客觀來說,歐美光伏產業的抱團崛起,暫時還對中國光伏企業構不成威脅。但隨着貿易壁壘不斷上升,中國進入歐美市場愈加艱難,中國光伏企業有必要加強差異化佈局,在競爭中合作,在合作中競爭,尋找到新的共贏發展機遇。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no data

沒有相關數據

如果下載按鈕點擊無跳轉,請點擊右上角菜單選擇 “在瀏覽器打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