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爆!强势板块持续跑赢大盘

格隆汇
22 Dec 2024

9月底的一波上涨,把大A从2600的泥泞中拉出来,但其后走势波折,不少板块起起伏伏。

也有一些板块趋势向上,持续性很好,跑赢大盘。

其中最强的,是科技成长板块!里边集合了许多重要因素,其中,AI和国产替代的合力最为关键。

科技板块能否持续向上?再走波跨年行情,甚至延续到明年?当中最强细分又会是哪一个?

01

连涨

过去一周,科技股表现十分强劲。最后一个交易日,各类芯片、光刻机、人形机器人、AR眼镜等概念板块集体走强。

尤其是芯片板块,后半周就拉出了三根大阳线。周五,中芯国际涨超10%,寒武纪涨6.28%、北方华创涨3.58%。

如此强势,可能与一则市场传闻有关。

根据海外报道,美国预计或将在本周出台一项关于AI芯片的新的出口管制,据机构分析,措施将有可能聚焦两方面。

其一,对7nm芯片的代工实施许可要求。可能会延续此前对台积电代工A1芯片的限制标准,境外产能暂停部分中国大陆AI/GPU客户的7nmn及以下代工业务,若触发以下一个条件,即受限制:

1、芯片面积在300mm00B2及以上;2、使用了HBM或CoWoS工艺;3、晶体管数大于300亿个(此前是500亿个晶体管)。

其二,为AI芯片设定全球出口限制,未来非盟友国家可能仅VEU白名单企业可以采购。

不过,最终是否会出台这个管制,还需要等待证实。

在AI芯片的售卖和代工逐渐收紧的趋势下,国产先进制程的重要性进一步拉升,半导体自主可控产业链的市场价值再次得到认可。

譬如整体国产化率约15%的半导体材料,先进封装材料是制备先进制程的关键,去年我国先进封装渗透率约39%,低于全球的48.8%。国内厂商正在积极切入前驱体、环氧塑封料、Low-a 球铝、环氧树脂、封装基板、底部填充胶等HBM相关细分领域。

除了外部环境刺激,半导体作为众多下游行业的基础,直接受益于像AI,人形机器人等高质量发展领域的成长。而这些领域的迅速发展,都在倒逼上游芯片的迭代。

据不完全统计,特斯拉Optimus、魔法原子MagicBot、华为夸父、字树科技G1等人形机器人明年有望迎来量产。国内巨头布局的动作加速起了产业链的整合步伐。上月华为新成立了全球具身智能产业创新中心,并且与乐聚机器人、大族机器人、拓斯达兆威机电等16家企业签署了战略合作备忘录。

从特斯拉近期公布的Optimus演示视频中,机器人秀了一把“蒙眼行走”的能力,在环境感知和自主决策方面的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而上个月刚刚升级了配置有22个自由度的灵巧手,视频中接球所展示的迅速响应能力也得到了体现。

训练机器人,如同FSD一样,本质就是用大量的现实数据教会机器人如何决策。今年以来,已经陆续有机器人整机厂和制造企业达成合作,譬如优必选机器人就开始到比亚迪工厂里“打工”。

而中国庞大而丰富的制造业态对于机器人是比较优质的学习资源,预计在宁德时代长安汽车等更多制造业巨头加入后,明年国产人形机器人产业能够更早进入规模化量产阶段。

类似的,AI硬件也处于从0到1的阶段,明年或将是各类智能穿戴硬件迎来爆发的一年。

本周AI眼镜概念反复活跃,周五华灿光电、亿道信息、国星光电等领涨。

消息面上,周五闪极科技正式发布旗下首款AI眼镜,首发售价999元。据介绍,闪极A1搭载闪极自研全球首款AI记忆系统——Loomo OS。该系统融入AI云盘、AI闪记、Agent Store、云端AI中心、数据安全系统、Hi闪极等服务。

其实今年以来,AI眼镜新品就在密集发布,而且科技巨头正在加速布局,包括Meta、百度、Rokid、XREAL等厂商均发布新品AI眼镜,据媒体报道,目前,OPPO、vivo、华为、腾讯都在评估AI眼镜项目。

譬如近期火爆的字节豆包,曾在10月份推出一款接入豆包大模型的同名耳机,有不少知名硬件厂商的手机/电脑助理已经接入该大模型服务。

科技巨头布局AI硬件的战略意义,目前在于普及他们的AI大模型使用。尤其在训练端,Scaling Law由于训练数据的限制,已经触及到了瓶颈,但模型依然能在推理端继续学习和思考,重点就在于深度结合私域用户数据学习提高准确率,同时降低推理成本。

并且,智能穿戴硬件的迭代,往往围绕主要功能的提升,譬如之前要求的是低延迟,低功耗,快速响应,而将来的重点方向将是多模态的处理能力,比如视觉,听觉的分辨感知,这对于系统集成芯片(SOC),自然提出了新的要求。

02

能否持续?

实际上,半导体、机器人、消费电子这些板块走强,并不意外。

首先是,12月科技圈的催化非常多。

国外的open AI、谷歌、特斯拉、苹果博通,国内的字节、华为、腾讯、比亚迪,等等,都传出关于AI技术和产品的新进展。

如此密集的催化,给已经沉寂了一段时间的AI主题新的刺激。

其次,自11月中旬之后,不管是整体市场,还是科技板块,都已经调整过一轮,加上总体流动性宽松,本就利好科技股。从技术面上看,这些板块也回调至支撑位。

于是,资金重新涌入AI、半导体、机器人等领域。

其实,从中长线逻辑上看,AI这类科技产业,以及相关的配套产业链,特别是核心部分,都是有强力支撑的。

从一个技术的生命周期看,参考最近两次技术革命,PC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从基建到应用,一般都需要十年以上,而AI才刚步,未来有长长的坡,厚厚的雪。

更重要的是,AI的基建热潮尚未结束,AI应用又开始崭露头角,这是很好的承接。

可以确定的是,未来随着各种应用产品的推出,商业价值、投资价值会持续释放,上、中、下游都能享受到产业红利,特别像中上游的核心--半导体,下游的AI消费电子、自动驾驶、机器人等等,值得长线看多。

当然,具体到股价层面,波动是难免的。

因为影响价格走势的因素很多,宏观经济、货币、政策,以及市场情绪等等,市场错误定价也时有发生。

不过,拉长时间看,只要有向上趋势确定,螺旋式上涨才是常态,即涨得多会回调,跌得多又会有资金去抄底。

从近段时间的走势上看,似乎也验证了这个逻辑。

不管是做长线还是做短线,大方向都应该长期看多。

短线投资者可以考虑根据股价波动做高抛低吸,而对于线投资者,指数基金这类兼具稳健和收益的投资工具,在合理的价位介然后长期持有,也不失为一个好策略

如果是机器人主题的ETF,可以看看规模最大、流动性最好的是机器人ETF(562500),其最新规模为33.9亿元,今年日均成交额超1亿元,期内净流入23.5亿元,全部位居同类产品第一名。

如果是半导体,则可以看看同类产品中规模最大的芯片ETF(159995),它跟踪的指数是国证芯片指数,从芯片产业中材料、设备、设计、制造、封装和测试等选取样本股,涵盖了国内芯片产业上下游的优质企业,具有很强的市场代表性和产业链代表性。

相比同类指数,国证芯片更聚焦龙头股,30只成分股里就囊括了芯片行业市值最大的25只股票,能受益于芯片行业恒强越强带来的龙头溢价。

从历史业绩看,自2012年1月1日以来,在同样的回撤幅度和更低的波动率下,国证芯片指数年化收益率15%,高于同期中华半导体芯片指数与中证全指半导体指数。

芯片ETF(159995)的交投也相当活跃,年内日均成交额高达6.3亿元,位居同类产品第一梯队,最新规模逼近300亿元。

更上游一点的,像半导体材料、设备行业,可以关注半导体材料ETF(562590),它跟踪的40只成分股,均是半导体材料和半导体设备等领域的上市公司。

03

结语

过去两年,因为AI产业革命,催化出了全新的科技浪潮,全球资本都疯狂地涌入像英伟达这类科技公司。

虽然国内由于经济下行压力,股市整体处于盘整状态,但科技板块的涨幅一直都不错,尤其是在“924”之后,像AI、半导体、新能源、机器人板块率先跑出,并持续跑赢大盘,显示出不一般的吸金力。

投资收益,就是企业未来盈利的折现。

实际上,从1980年代开始,全球范围内,科技股的收益率一直位列股票市场前列,主要原因在于,科技公司有强大的盈利能力,且能够以快速增长的业绩去兑现市场预期,尽管中间出现过跌宕起伏,甚至有类似2000年科网股泡沫破裂的极端事件,但瑕不掩瑜,拉长时间看,科技公司依然位居C位。

这似乎已经成为一个规律。

目前,以AI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正越来越显示出其有能力复制,甚至超越PC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能力。

作为投资者,不应该错过这场多年一遇的科技盛宴。

而选择一个好的投资工具,如指数基金,或能更好地参与这场盛宴,也有机会获得更好的收益。(全文完)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

Most Discussed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