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板块正深陷血雨腥风。上周,"美股七巨头"(Magnificent Seven)市值合计蒸发1.55万亿美元,创下有史以来最大的单周市值跌幅。整个美股市场也未能幸免,上周市值缩水达5.6万亿美元。
研究机构Research Affiliates主席罗伯·阿诺特(Rob Arnott)回忆2000年微软(MSFT)股价暴跌时,仿佛昨日重现。这家软件巨头曾是互联网泡沫时代的宠儿,但其股价崩盘拖垮了整个科技板块,股票用了14年时间才恢复元气。
经历过互联网泡沫破裂的老将们如今再度提起往事,因为形势开始显得异常严峻。英伟达(NVDA)凭借人工智能概念在2024年引领市场飙升,但其股价自1月创收盘新高以来已暴跌逾36%。
时代是否相似?观点因人而异
1999年就开始为客户操盘的肯·马奥尼(Ken Mahoney)认为今昔不同。互联网泡沫时期,许多未成熟的公司仅因冠上".com"后缀便匆忙上市。投行疯狂试水市场,传统上只买存单的客户也取出存款押注科技股。
"投机狂热令人发指,"马奥尼回忆道,"曾有客户打电话说:'我儿子让我买Yoo-hoo(一种饮料)。'我反问:'你说的是雅虎(Yahoo)吧?'"
尽管市场弥漫末日气息,如今科技巨头的资金多集中在基本面强劲的蓝筹股。但问题在于,在近期科技股下跌前,市场对"七巨头"的狂热已推高估值,去年泡沫迹象愈发明显。
对于风险承受能力较高、且不认为灾难将至的投资者,当前股价回调或许诱人。但盲目抄底并不可取。
专业人士的科技股估值策略
市场专家提出以下估值建议,但需注意:当前宏观经济环境可能颠覆传统估值逻辑,操作风险需自担。
远期市盈率法
马奥尼关注因贸易战等风险导致市盈率压缩、但盈利持续增长的公司。这类企业基本面稳健,即使市场情绪悲观。
市销率筛选法
阿诺特建议用市销率寻找销售额高但利润率低的企业。看似矛盾,但其逻辑在于:高利润率易引竞争,颠覆者终将被颠覆。
盈利增速加速度
Siebert Financial首席投资官马克·马利克(Mark Malek)强调,科技股需聚焦增长,且增速必须持续加快而非停滞。即便盈利激增,维持高增速难度大,市场会提前反映负面预期。
自由现金流修正法
Kayne Anderson Rudnick基金经理朱莉·比尔(Julie Biel)通过自由现金流收益率横向比较同行。她剔除股票薪酬影响(软件公司常用此稀释手段),因现金流更难人为操纵。
相对强度指标
Freedom Capital Markets策略师杰伊·伍兹(Jay Woods)通过股价相对强度筛选领涨股。例如,网络安全板块( 网络安全ETF-PureFunds 、 Global X Cybersecurity ETF )近期跑赢硬件类股和英伟达,反映出地缘政治紧张推升防御需求,而硬件股受经济放缓担忧冲击。
历史教训与当下启示
互联网泡沫的教训警示:当投机狂热退去,唯有基本面扎实者能幸存。当下投资者需穿透市场噪音,运用多维指标甄别真正具备持续竞争力的科技企业。毕竟,在宏观经济逆风与行业剧变中,估值的安全边际与成长的确定性才是穿越周期的关键。
文章源自MarketWatch《Should you buy the dip in tech? Veterans of the dot-com era share 5 ways to find winners.》
免责声明:投资有风险,本文并非投资建议,以上内容不应被视为任何金融产品的购买或出售要约、建议或邀请,作者或其他用户的任何相关讨论、评论或帖子也不应被视为此类内容。本文仅供一般参考,不考虑您的个人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求。TTM对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不承担任何责任或保证,投资者应自行研究并在投资前寻求专业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