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去年12月,家住盘龙区的市民陆海(化名)便决定让2025年的春节过得与众不同。往年临近春节的时候,他们一家总是早早地做好准备,买年货、贴春联、筹备年夜饭,等待着一年一度的家庭大团聚。但今年陆海决定带着家人去外地旅游,去感受不一样的年味。“家人在哪里,哪里就可以‘过年’。”陆海说。
陆海的故事代表着一种新兴的过年方式。这不仅仅是个人选择的微小变化,而是近年来春节习俗逐渐多样化的一个缩影。
记者发现,越来越多的人像陆海一样,不再拘泥于传统的过年模式,而是选择以一种更加自由、更加个性化的方式来度过春节。这种新现象不仅反映了现代家庭生活方式的多样性,还对经济和社会文化产生一定影响。
家庭出游新风尚带动传统习俗变迁
“我明显感觉到春节期间‘在路上’的家庭越来越多了。”昆明市旅游民宿与精品酒店协会秘书长文艺儒说。根据市场观察,她发现春节期间昆明民宿和酒店的预订情况呈现明显的增长趋势,越来越多的家庭选择在春节期间前往气候宜人、环境优美的城市共度佳节。在小红书上,截至本文发稿时,2025年春节旅游攻略这一话题便有超过155万条帖子。
由于昆明冬天气候温暖,自然成为许多家庭的首选目的地。旅游门户网站携程平台提供的数据显示,2024年春节假期,昆明的旅游订单同比2023年增长62%,门票订单同比增长近3倍。“由于许多老人已经提前在外地过冬,而年轻人则选择过年时前往老人所在的城市,享受家庭团聚的美好时光。”文艺儒认为,这种趋势反映了人们生活方式的多样化,也促进了春节期间旅游、住宿、餐饮等行业的繁荣。一名旅行社从业者告诉记者,2023年以来,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春节时在国内自由行或国外跟团游,文艺儒说:“家境相对殷实并且有兄弟姐妹的家庭,尤其喜欢‘拖家带口’离开家乡去过年,在我们旅行社中的比例逐年增加,至今已达50%以上。”
陆海的母亲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如今的生活早已不像小时候那样物资相对匮乏,不再像小时候那样“盼星星盼月亮一样盼过年”。她认为,对于工作繁忙、闲暇时间较少的年轻人来说,过年是一个很好的旅游时机。她说:“我们家的老人很喜欢出去玩,所以也很支持我们旅游过年的安排,哪怕老人自己去不了也不会有意见,因此过年在不在家,对于我们家来说并不是个问题。”
云南大学工商管理与旅游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克岭认为,随着交通更加便利和经济条件的改善,人们花在路途上的时间和经济成本不断被压缩,促使越来越多的家庭选择旅游过年。“旅游过年不仅是观光,更是家庭成员共同创造美好回忆、增进感情的新形式。”从管理学角度看,王克岭认为,春节习俗的变迁背后将带来多方面的影响。“这是一场生活方式的转型,价值观的多元化改变了人们在空间上的团聚方式,但精神上的凝聚依旧浓烈。这也为旅游业带来了明显的溢出效应,带动交通、酒店、餐饮、零售、演出等行业的创收。”
家的味道要与远方的呼唤共融
“春节全家人在家吃年夜饭,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习俗,不能到我们这一代就被改变了。不管有什么新的趋势或想法,最终还是得在除夕夜那天回家,一家人吃个团圆饭。”市民马先生在接受采访时如是说。他认为,不论是回家还是举家出游,永远离不开‘家’这一最重要的主题。“对于自己的孩子过年时候出门旅游,我持反对意见,春节期间就应该回家,共度传统佳节。”
回忆起自己的春节往事,王克岭说:“我们‘70后’小时候过的年充满了年味,贴春联、挂灯笼、放鞭炮、年夜饭和守岁等传统活动丰富多彩。这些回忆让我感受到阖家团圆、辞旧迎新的美好寓意。”而随着仪式性质的过年活动越来越少,王克岭认为这将造成家族身份认识的逐渐弱化。
因此,王克岭表示,在春节期间各地应将春节传统习俗或仪式融入当地旅游业,推出一系列富有春节特色的活动和服务,让游客离家也能体验、感受春节的传统文化。以昆明为例,自1月10日起,昆明持续开展786场文化活动迎新春,包括非遗贺岁、传统花灯和滇剧演出、非遗研学实践、书画展及美术展等。各县区也举办年俗文化巡游、写春联、送窗花等民俗文化活动,让游客在享受旅游的同时,也能深度参与和体验春节的传统习俗。
“当团圆不再局限于餐桌,春节的年味也在悄然变化,在追求新奇与便捷的同时,如何平衡家庭情感和传统文化的传承,仍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展望未来,王克岭认为,春节习俗和过年方式将继续演变出更多形式,但家庭情感和传统文化的核心观念必须传承下去。“不论如何,当前选择多样化的春节庆祝方式,反映出社会的进步和新时代家庭的开放态度,这也是年味里最生动的一部分。”
记者方圆报道
免责声明:投资有风险,本文并非投资建议,以上内容不应被视为任何金融产品的购买或出售要约、建议或邀请,作者或其他用户的任何相关讨论、评论或帖子也不应被视为此类内容。本文仅供一般参考,不考虑您的个人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求。TTM对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不承担任何责任或保证,投资者应自行研究并在投资前寻求专业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