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指数 3月26日,香港中旅国际投资有限公司发布2024年度业绩报告。报告显示,集团全年实现总营业收入46.27亿港元,同比增长3%,与2023年同期137%的高增速形成鲜明对比。
在文旅行业复苏进程中保持了业务增长,但增速较上年出现显著回落。
值得关注的是,公司出现“增收不增利”现象,期内公司年度利润同比下降41%至2.04亿港元,股东应占净利润降幅达56%至1.06亿港元。
该业绩转折反映出公司在业务结构调整与资产优化过程中面临的阶段性挑战。
结构调整
从细分业务来看,旅游景区及相关业务持续发挥核心支撑作用,截至报告期末实现收入20.37亿港元,占集团总收入44%,较2023年提升3.3个百分点。集团持续巩固旅游业务体系中的核心地位,为整体收入稳定贡献关键力量。
随着国内文旅市场的逐步回暖,客运服务板块全年实现收入10.9亿港元,同比增长28%,主要依托线路网络拓展、国内需求回升等市场机遇实现规模扩张。
与此同时,酒店管理板块实现收入8.37亿港元,同比增长41%,其中高端度假酒店凭借运营体系完善与服务品质升级,成为板块收入增长的核心拉动力。
数据来源:香港中旅年报,观点指数整理
而受到房地产市场行业持续调整,集团2024年房地产销售收入仅录得1.27亿港元,较2023年的2.91亿港元同比下降56.4%,较2022年峰值已累计下跌82%。
其以收缩非核心的地产项目,这一战略调整旨在减少对房地产市场的依赖,可将资源集中于文旅主业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集团拥有输出管理景区增至27家,其中5A级7家,4A级11家,较2023年新增了5家。然而,其实现景区管理咨询服务收入2904万港元,同比小幅增长0.6%,但占集团总收入比重仍不到1%。
这种轻资产运营模式虽降低了资本开支压力,但规模化效应形成仍需时间,转型短期内未能显著改善盈利质量。
保卫利润
尽管香港中旅延续收入增长趋势,但公司的盈利能力却陷入下滑。财务数据显示,2024年实现净利润2.04亿港元,同比下降幅度达41%,与2023年实现3.45亿港元净利润并成功扭亏为盈的表现形成强烈反差。
年报业绩披露显示,公司旗下北京港中旅维景国际大酒店、中旅大厦、中融广场等主要投资性物业公允值缩水2.04亿港元,受内地房地产市场租金、空置率下行等影响,直接导致利润骤减,进而使股东应占利润预期下降。
数据来源:香港中旅年报,观点指数整理
另一方面可以看到,香港中旅国际旗下主题公园、自然人文景区整体投资运营,分别实现净利润为0.67亿元、0.99亿元,受运营成本攀升影响,净利润同比有所下降。
其中,沙坡头景区重点景区营业收入4.65亿元,较上年增长15%;净利润为0.42亿元,较上年增长20%,可见优质人气景区能带来持续盈利。
伴随文旅市场复苏,酒店业务板块营收同比增长18%,带动净利润显著提升,实现2.27亿元净利润,同比增幅达40%。旗下港澳六间酒店及一家服务式公寓平均入住率95%,平均房价实现760元/晚,处于酒店行业较高水平。
而客运业务实现营业收入10.9亿港元,高于酒店业务的营业收入,但在利润层面差异显著,因此高效成本管理及高附加值服务,凸显出盈利模式更具优势。
数据来源:香港中旅年报,观点指数整理
观点指数了解到,香港中旅旗下休闲度假景区板块成为利润“侵蚀点”,截止报告期净利润亏损为1.53亿港元,较上年减少39%,如珠海海泉湾等投资项目因房地产结转收入减少导致亏损同比扩大,进一步压缩企业利润空间。
同时,珠海海泉湾账面价从2023年初的12.96亿港元降至2024年初的11.83亿港元、咸阳海泉湾账面价从2.6亿港元降至2.08亿港元。
上述休闲度假景区关联的地产开发物业因市场环境变化面临账面价值重估压力,进一步加剧资产减值风险。
因此,为从根本上改善盈利质量,香港中旅积极通过出售非核心地产项目回笼资金。
另一方面,公司持续拓展景区管理输出业务,2024年12月20日,香港中旅向瑞金文旅租用场馆,负责剧目创作、运营以及开发其他增量产品;12月23日,中旅汕头通过公开方式获取南澳海岛国家森林公园经营权。
与此同时,2025年起公司与香港赛马会合作开发赛马旅游产品,探索“旅游+体育”的新业态,进一步挖掘文旅多元消费潜力。
观点指数认为,以优化资产运营模式为核心抓手,旨在提升资产回报率,这种“减法地产、加法文旅”的策略组合将开展一场聚焦利润保卫的专项行动。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与数据由观点根据公开信息整理,不构成投资建议,使用前请核实。
免责声明:投资有风险,本文并非投资建议,以上内容不应被视为任何金融产品的购买或出售要约、建议或邀请,作者或其他用户的任何相关讨论、评论或帖子也不应被视为此类内容。本文仅供一般参考,不考虑您的个人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求。TTM对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不承担任何责任或保证,投资者应自行研究并在投资前寻求专业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