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来源:真故研究室
雷军不语,斗争在网民身上猛烈进行着。叫嚷最凶的是这两拨人:认为雷军该站出来发声的;认为小米不该乱负责的。
从目前网络舆论可以看出,现下,比雷军本人更在乎其口碑的是米粉。小米官方账号的评论区,任由米粉冲在最前面,让人不禁怀疑是竞对趁机出手,火上浇油做空小米口碑。
在每个人的朋友圈里,某个普普通通的小米用户,可能就会在谈及雷军时突然变得极端和狰狞。这些米粉感受到的危机来源,是不容许自己的信仰被否定。
没人愿意否定自己,对于使用小米产品怀有优越感的群体尤甚。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斗争中,雷军IP的抽象存在却逐渐变得清晰。他代表着某种至高无上的、充满旺盛集体意志的标签。个人无足轻重,只有融入它、支持它,才能实现自我价值。
3月29日晚小米SU7发生车祸;3天后,微博账号“小米公司发言人”公布了车辆智驾系统在事故前后的警示操作及触发时间点;再10小时后,雷军个人账号发声。
直面是他唯一的选择,因为雷军的影响力——让人信仰和跟随的能力——是小米品牌的一切和唯一。
过去几年间,网上关于雷军的文章都是夸赞他的沟通之道。从做软件到做手机的创业路上,雷军一步步构建创始人影响力,靠的便是沟通,能把自己放在低位,把优越感交给对方。
现在媒体人们集体敦促雷军发声,还是站在侧面支持的一方,希望他给个好的沟通态度,就像4月1日在“大湖北科技群”,秒回那位吐槽试驾摆渡车服务、最后委屈步行了300米的大厂高管一样的态度。
在商界,凡被尊为神的企业家,终将会辜负信众的期待,没有例外。捧与杀,在粉丝心中就是一念之隔。互联网充斥着两极化的言论,但有一点是统一的,所有人都会侥幸自己不是当事人。
小米SU7车祸事故十分复杂,从天时、地利、人和的角度来看,每个环节和每个参与者的“错误”因素叠加到一起,最后酿成悲剧。
宏观因素,包括整个电车产业的结构问题,以及小米作为网红车企的智驾技术缺陷、电池安全、虚假宣传,雷军的企业家饭圈化运营等。
具体到此次车祸事件,事故发生时正值黑夜,且安徽高速路段正在修路,路障设置不合规,加上司机对车辆真实性能的不了解,进一步加剧了风险。
仅3月份至今,就有小米、问界、蔚来、极氪等至少6起新能源汽车事故见于报道。其中,重庆的问界M7高速追尾工程车事故,跟小米SU7一样造成3人死亡。
其实新能源汽车产业智驾教育的风向,在今年央视“3·15”晚会就有迹可循。
晚会曝光了包括比亚迪、特斯拉、广汽丰田、保时捷等汽车品牌,存在电池安全、智能驾驶失灵等问题。而小米成为推动产业合规的靶子,意料之外也情理之中。
智驾技术在车企方宣传中被毫无敬畏地吹捧,且不论宣传中的参数信息是否为实,有选择性地传播优势信息,对大众消费者来说就是欺骗。而在这场骗局中,每个狂热的米粉也都是雪崩中的一片雪花。
在这场针对小米和雷军的论战声中,更有意义的探讨还应回归到新能源汽车智驾产业的发展方向。
首先是车企尽快提高智驾技术安全性。尽管小米宣称其智驾技术已进入“第一阵营”,但实际表现却暴露出许多隐患。这是整个电车产业的问题。
除生命安全保障外,更重要的是刹住车企宣传的歪风邪气。
比如事故车型小米SU7标准版使用纯视觉智驾系统,其搭载的毫米波雷达探测距离有限,理论上只适用于自动泊车,和高速智驾场景中检测与前车的距离。该智驾系统搭配的高德轻数据地图,在黑暗环境条件下对于实时路障的识别能力也很弱。
在此次车祸中也明显体现出,这些重要信息在用户层面是被隐藏的。车企必须改正为了培养智驾科技心智而虚假宣传的趋势。
整个产业链的健康发展,上下游供应商也是关键。
在小米事件上了热搜后,宁德时代和比亚迪因推诿事故车型使用的并非自家电池,先后上了热搜。
由于归因时很多落点放在纯视觉智驾系统的弊病上,中国激光雷达第一股禾赛科技股票随后上涨10%。未来智驾产业中,激光雷达上车的需求可能会进一步提高,从而提升整体智驾安全水平。
小米车祸,目前太多的米粉与非米粉之争,掩盖了理性的讨论。中国新能源车如果想要继续向上,相关的安全风控必须要进一步提到“智能”的前面,保护每一个驾驶者的利益,我们的新兴产业才能真正走深走实。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责任编辑:吴思楠
免责声明:投资有风险,本文并非投资建议,以上内容不应被视为任何金融产品的购买或出售要约、建议或邀请,作者或其他用户的任何相关讨论、评论或帖子也不应被视为此类内容。本文仅供一般参考,不考虑您的个人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求。TTM对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不承担任何责任或保证,投资者应自行研究并在投资前寻求专业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