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卖江湖风云再起,到底谁动了谁的蛋糕?

蓝鲸财经
04-18

文|疯人评

近日,美团核心本地商业CEO王莆中在社交媒体的一番言论引发行业地震——“京东不是第一家想做外卖的公司,也可能不是最后一家”。这番看似平淡的表述,实则暗藏锋芒,直指京东即将入局外卖市场的野心。

而京东创始人刘强东的回应更是耐人寻味:“不要和人打口仗,不能产生社会价值。”

两大巨头的隔空交锋,再次把外卖行业新一轮竞争的事实端上餐桌。

这场“舌尖上的战争”背后,不仅是市场份额的争夺,更是商业模式、技术能力和服务体验的全面较量。

当京东以“搅局者”身份闯入美团和饿了么的双雄格局,外卖行业将迎来怎样的变局?消费者、商家和骑手又将在这场变革中扮演怎样的角色?

京东“破壁”入局

京东进军外卖市场绝非一时兴起,而是其供应链优势的自然延伸。

作为中国电商领域的巨头之一,京东拥有覆盖全国的物流网络、成熟的仓储体系以及高效的配送能力。这些资源与外卖业务形成协同效应,无疑将为其打开新的增长空间。

而京东入局最大的底气,正是其强大的即时零售业务“京东到家”和达达集团的配送体系。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第三季度,达达秒送总完单量同比增长36%至6.48亿单。京东秒送整体营业门店数超过60万家,同比增长70%以上。

然而,外卖市场并非简单的物流配送游戏,京东面临的挑战同样不容小觑。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外卖行业资深从业者表示:“外卖与电商虽然都涉及配送,但运营逻辑截然不同。外卖是高频、即时、非标化的服务,对响应速度和用户体验的要求更高”。

京东在3C、家电等标品领域的供应链优势,能否复制到餐饮这种非标领域,仍是一个未知数。更为棘手的是,美团和饿了么经过多年深耕,已经与全国数百万商家建立了深度合作关系,京东如何打破这种“先发优势”,吸引优质商家入驻,将成为决定其成败的关键。

对此,京东的入局策略似乎已经初现端倪——差异化竞争。

京东外卖采取“高佣金+高品质”的双高策略,瞄准中高端餐饮市场。这与美团、饿了么以大众市场为主的定位形成明显区隔。

北京一家米其林餐厅的负责人透露:“我们确实接到了京东的合作邀约,他们承诺提供比美团更低的抽成和更精准的高端客户群。如果能兑现承诺,这对我们来说是个不错的选择”。

然而,高端市场虽然利润丰厚,但规模有限,能否支撑起京东的野心仍需观察。更为关键的是,京东能否在保证服务质量的前提下,实现盈利平衡。外卖行业普遍存在的“高投入、低利润”困境,即使是财大气粗的京东也难以回避。

京东的另一个潜在优势是其庞大的会员体系。截至2024年底,京东PLUS会员数已突破3000万,这些高价值用户正是外卖平台梦寐以求的目标客户。若能实现会员权益互通,比如用京东PLUS会员兑换外卖优惠券,或将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

但这也是一把双刃剑,一位电商分析师指出:“跨业务会员整合看似美好,实际操作中往往面临权益设计复杂、用户体验打折等问题。京东需要谨慎权衡,避免因强行捆绑而适得其反”。

美团“铁壁”防御

面对京东的来势汹汹,美团展现出了行业霸主的沉着与老练。

王莆中的言论看似轻描淡写,实则暗含警告——外卖行业门槛高、竞争激烈,后来者很难轻易撼动现有格局。

而美团面对京东这一搅局者的反击策略,可以概括为“巩固核心+创新边界”,即在强化现有优势的同时,通过技术创新和业务拓展构建更宽的护城河。

美团的第一个杀手锏是其庞大的商家网络和用户基础。截至2024年底,美团年交易用户数突破7.7亿、年活跃商户数增至1450万,均创下历史新高。这些数字构成了几乎无法复制的竞争壁垒。

上海一家连锁餐饮企业的运营总监坦言:“我们在美团和饿了么上的订单占总外卖量的90%以上,短期内不太可能为了新平台分散精力。除非京东能带来显著增量,否则我们只会保持观望。”这种商家惯性是美团最坚固的防线。

技术赋能是美团应对竞争的又一利器。近年来,美团持续加码无人配送、智能调度等前沿技术的研发投入。

2024年,美团无人机配送已在深圳、上海等城市实现常态化运营,累计完成真实订单超过20万单,北上广深等已开通53条航线。

一位美团内部人士透露:“无人配送不仅能够降低人力成本,更重要的是提升了极端天气下的服务稳定性,这是传统人力配送难以比拟的优势。”

与此同时,美团的“超脑”即时配送系统通过AI算法优化路线规划,将平均配送时长缩短至28分钟以内,用户体验得到显著提升。

美团的反击不仅限于防守,更包括主动出击。

据澎湃新闻爆料称,美团近期会将“美团闪购”作为独立品牌面向消费者发布,目前美团App正在小范围灰度测试首页的“闪购”一级入口。

在表面"30分钟万物到家"的便捷承诺背后,隐藏着美团对万亿级即时零售市场的战略布局,以及对京东、阿里等竞争对手的防御性卡位。这场看似平静的品牌分拆,或许也是美团构筑"近场电商"护城河的关键落子。

“舌尖战争”中消费者是最大赢家

京东的入局无疑将重塑外卖行业的竞争格局,但这种变化未必是简单的“你死我活”。更可能出现的场景是,不同平台根据自身优势找到差异化定位,共同推动行业向更健康、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这场竞争的最大受益者或许是消费者和整个餐饮生态。

对消费者而言,竞争意味着更多选择和更好服务。

家住杭州的白领张女士表示:“作为消费者,我当然欢迎更多平台加入竞争。最近已经注意到美团加大了优惠力度,如果京东能带来更多折扣和创新服务,那就更好了。”

这种“用脚投票”的权利,正是市场竞争赋予消费者的最大福利。而平台为了吸引和留住用户,必将不断提升服务质量,优化用户体验,比如缩短配送时间、提高食品安全标准、完善售后服务等。

对餐饮商家来说,多平台竞争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一方面,商家的议价能力将得到提升,平台佣金有望下调;另一方面,运营复杂度也随之增加,需要同时管理多个平台的订单和评价。

成都一家火锅店的老板坦言:“我们当然希望平台之间竞争,这样佣金可能会降低。但每个平台的操作流程都不一样,我们需要投入更多人力来管理,这也是个问题。”

长远来看,商家将逐渐分化:大型连锁餐饮可以利用多平台获取最大曝光;中小商户则可能选择专注一个平台,以降低运营负担。

骑手群体在这场变革中的处境尤为值得关注。随着京东入局,骑手需求将短期内激增,这或有助于提高骑手收入和就业机会。但同时,多平台接单也可能导致工作强度加大、管理混乱等问题。

美团和京东达达在骑手福利方面的竞争,可能成为下一阶段的焦点。2024年,美团已试点“骑手职业发展计划”,为长期服务的骑手提供技能培训和晋升通道;京东则可能凭借其物流经验,为外卖骑手设计更具吸引力的职业路径。这种良性竞争最终将惠及整个骑手群体。

从行业整体来看,京东的加入将加速外卖与其他本地生活服务的融合。美团已经形成了“外卖+到店+酒旅”的生态闭环;京东则可能尝试“外卖+即时零售”的差异化路线。

这种生态竞争将超越简单的外卖业务,演变为综合服务能力的比拼。未来的竞争不再是单一业务的较量,而是看谁能更好地满足用户'即时需求',外卖、生鲜、药品、日用百货的界限将越来越模糊。

更深层次看,外卖行业的“内卷”反映了互联网经济从增量竞争向存量竞争转变的大趋势。随着用户增长放缓,平台必须通过提升服务质量和运营效率来获取竞争优势。这促使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比如无人配送、AI客服、智能调度等,这些创新最终将推动整个行业的技术进步和服务升级。

正如一位业内人士所言:“竞争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最终目标是通过技术创新和模式优化,为社会创造更大价值。”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舌尖战争”中,无论最终胜负如何,消费者都将是最大的赢家。

当平台从价格战走向价值战,从零和博弈走向生态共建,外卖行业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为商家、骑手和消费者创造多赢局面。而京东与美团的这场较量,或许只是本地生活服务领域更大变革的序幕。

免责声明:投资有风险,本文并非投资建议,以上内容不应被视为任何金融产品的购买或出售要约、建议或邀请,作者或其他用户的任何相关讨论、评论或帖子也不应被视为此类内容。本文仅供一般参考,不考虑您的个人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求。TTM对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不承担任何责任或保证,投资者应自行研究并在投资前寻求专业建议。

热议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