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个人形机器人半马明日开跑!宇树、优必选、众擎等企业均参赛。
今日,北京亦庄揭晓了2025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的参赛阵容。此次共有21支队伍参赛,其中既有来自企业或研究机构的队伍,也有清华大学、北京科技职业大学等高校科研组织。基于公开信息统计,已知有7家企业将携自家研发的机器人参赛,其余机构则大多选择安排第三方机器人完成比赛。
此次参赛机器人的型号众多,根据竞赛规则,每支赛队最多可安排3名参赛选手同时进入赛道。据赛事阵容,“城市之间科技队”将安排众擎PMOI、宇树G1两台机器人参与比赛。
从参赛机器人数据来看,来自优必选科技的天工Ultra和逐日行者队的逐日行者身高优势相对明显,达1.8米。前者实测平均时速可达10km/h,最高奔跑速度已提升至12km/h。在近日举行的全长5公里排位赛中,天工Ultra以36分54秒的成绩取得第一,被视作此次比赛的种子选手。此外,比赛也中不乏一些“轻量级”选手,比如来自北京科技职业大学的“0306”小巨人身高仅75厘米,而高擎机电研制的Mini Hi身高为82厘米,体重仅17千克。
据ABI Research预测,2030年全球具身智能市场规模将超5000亿美元,核心驱动力包括:
技术突破:多模态大模型(如GPT-4o)、仿生传感器、神经拟态芯片;
成本下降:激光雷达价格十年内降幅超90%,推动商业化落地;
政策红利:多省市已出台智能机器人专项补贴,北京“具身智能创新伙伴计划”明确三年内培育3-5家独角兽。
人形机器人产业加速奔跑
机器人板块行情演绎加速,汽车零部件与机器人零部件高度协同,汽车零部件/自动驾驶零部件战略转型可期,部分依然尚未充分定价
AI+机器人赋能,人形机器人从工业场景到通用场景的拓展路径逐渐清晰,未来有望在服务业、工业甚至家庭场景中广泛应用。随着1-10阶段成功度过,板块有望迎来实质性成长,产业链催化不断。
人形机器人发展迅猛!哪些公司将受益?
人形机器人产业链核心企业竞争力分析(2025年4月)
一、产业链全景与核心环节
人形机器人产业链分为感知系统、核心执行机构、能源与控制三大模块,其中感知系统和关节执行器技术壁垒最高,国产替代空间最大。
二、核心企业竞争力与亮点
1. 感知系统:智能交互与导航核心
2. 关节执行器:运动控制技术壁垒
3. 能源与控制:续航与智能升级
三、赛事机器人技术对标
参赛机型 | 核心技术指标 | 研发企业优势 |
---|---|---|
优必选天工Ultra | 身高1.8m,时速12km/h,6自由度关节 | 全球首款通过ISO 13482认证的服务机器人,2024年营收占比达15% |
宇树G1 | 成本9.9万元,43自由度,支持反向驱动 | 全球首台消费级人形机器人,2024年销量破万台 |
逐日行者 | 身高1.75m,碳纤维骨架,动态平衡算法 | 傅里叶自研FSA执行器,医疗康复场景适配 |
高擎Mini Hi | 重量17kg,82cm身高,模块化设计 | 五洲新春行星滚柱丝杠技术,适配工业巡检场景 |
四、政策与市场驱动
北京“具身智能创新伙伴计划”明确2027年培育3-5家独角兽,单项目最高补贴1亿元
上海将人形机器人纳入“未来产业”专项,给予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提升至150%
激光雷达价格十年内降幅超90%
谐波减速器国产化率从2021年15%提升至2025年60%(绿的谐波主导)
五、风险提示
技术迭代风险
:通用人形机器人仍面临环境适应性瓶颈(如雪地行走误差>15cm)
成本压力
:当前人形机器人BOM成本约25万,需降至
10万以下才具备大规模商用条件
政策波动
:欧盟《人工智能法案》可能限制中国机器人出口数据合规性
数据来源:企业年报、高工机器人、智研咨询(2025年4月)。
(转自:金融小博士)
免责声明:投资有风险,本文并非投资建议,以上内容不应被视为任何金融产品的购买或出售要约、建议或邀请,作者或其他用户的任何相关讨论、评论或帖子也不应被视为此类内容。本文仅供一般参考,不考虑您的个人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求。TTM对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不承担任何责任或保证,投资者应自行研究并在投资前寻求专业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