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李静
自“小便门”事件后,海底捞再次被卷入舆论的风口浪尖。
近日,江苏苏州的陈女士在社交平台发帖,称自己在海底捞门店就餐时遭遇意外,触碰到蘸料台的金属边缘后左手触电受伤,且后续出现僵硬、乏力、麻木等症状,这一事件迅速引发了公众的广泛关注。
触电受伤协商未果
据陈女士讲述,3月30日中午,她与朋友前往江苏省苏州市的海底捞相城天虹门店用餐。点完单后,她前往蘸料台取料,手指触碰到小料台区域金属时,瞬间被电击。无名指产生强烈刺痛感,强烈的麻木酸胀感从手指贯穿整个手臂。随后,在海底捞工作人员陪同下,陈女士前往医院检查。经诊断,她因电击导致神经受损,需进行两到三个月的康复治疗。
陈女士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看病回来沟通时,海底捞门店负责人却推卸责任,称是她所穿衣服材质容易引起静电,是她自己电到了自己。
对此,海底捞总部负责人给了陈女士两个方案:一是让陈女士请第三方机构证明触电事件是海底捞的责任,二是就此事赔偿1000元的消费卡给陈女士。
陈女士作为游泳教练,手臂受伤导致无法正常授课,她希望海底捞承担3000多元医药费和后续误工费。因协商未达成一致,陈女士在网络平台发帖曝光此事件。
随后,海底捞方面给出最新赔偿方案,支付之前15天的治疗费及给予意思性补偿。陈女士表示,这个补偿未达到她的诉求,最后他们表示周四陪她一起去医院复诊,并要求她删掉网上视频。
针对此事,海底捞相关负责人回应《证券日报》记者称,在接到陈女士反馈后,门店前堂负责人当即到小料台手触陈女士所指接触点,未出现漏电应激反应。门店一直设有“专职安全员”,安全员在3月30日当天使用电笔、万用表、摇表对小料台检查,亦未发现异常。3月1日、4月1日对小料台电气开关(漏电保护装置)的检查记录显示均无异常。目前,海底捞已多方联络第三方专业检测机构对小料台再次进行核查。
对于此事的权责问题,有律师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判断海底捞是否需要承担责任,需综合考虑多个因素。从陈女士的描述来看,她在海底捞就餐时触电受伤,海底捞作为经营场所的管理者,有义务为顾客提供安全的就餐环境。如果海底捞不能提供充分证据证明自身已尽到安全保障义务,且不存在其他导致触电的不可抗力因素,那么海底捞可能需要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该律师进一步分析称,陈女士所穿衣服材质是否容易引起静电,以及这种静电是否可能是导致触电的原因之一,也需要进一步调查和认定。如果经专业检测机构检测,小料台确实存在漏电等安全隐患,那么海底捞的责任将更为明确。但如果检测结果显示小料台不存在问题,且陈女士所穿衣服材质与触电存在关联,那么责任的划分可能会更加复杂。
此次事件对海底捞的品牌形象和消费者信任无疑是一次严峻的考验。福州公孙策公关咨询有限公司合伙人詹军豪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海底捞在此次事件处理中前期存在不合理之处。最初公司将责任归咎于消费者,提出争议性方案,有推诿之嫌,这对品牌声誉造成损害。企业面对消费者问题应积极担责,而非用报警等方式推卸,这会让消费者和公众对品牌信任度降低。从品牌声誉视角看,消费者在店内受伤,品牌应第一时间关怀致歉、积极调查解决。
ESG评级从A级下滑至BBB级
海底捞一直以来依靠“食品安全”和“优质服务”两大核心竞争力受到消费者的青睐。然而,近年来海底捞多次遭遇食品安全挑战,暴露出其在这方面的不足。
根据万得最新ESG评级,海底捞的评级从2023年的A级下滑至2024年的BBB级,公司在环境、社会和治理三个维度上的评分均显著低于行业领先水平。从海底捞的实际表现来看,其在社会与治理维度仍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
图源:万得数据
根据黑猫投诉平台的数据,近30天内,海底捞收到了90条投诉,主要集中在吃出异物、产品质量出现问题和服务态度差等问题上。
在业绩方面,海底捞也出现了增长缓慢的现象。数据显示,2024年海底捞实现营业收入427.55亿元,同比增长3.14%,增速低于2023年同比33.55%的增长水平。2024年,公司实现净利润47.00亿元,同比增长4.65%,但增速较2023年同比227.33%的增长出现大幅下滑。
2024年海底捞翻台率回升至4.1次/天,较2023年的3.8次/天有所改善,但仍低于2019年的4.8次/天。2024年海底捞启动加盟业务后,仅新增13家加盟餐厅,自营餐厅减少了19家。
(文章来源:证券日报)
免责声明:投资有风险,本文并非投资建议,以上内容不应被视为任何金融产品的购买或出售要约、建议或邀请,作者或其他用户的任何相关讨论、评论或帖子也不应被视为此类内容。本文仅供一般参考,不考虑您的个人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求。TTM对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不承担任何责任或保证,投资者应自行研究并在投资前寻求专业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