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拉拉第五次冲击港股IPO:两年盈利却陷估值下滑困局,高抽成争议待解

金融界
昨天

在经历四次递表折戟后,货拉拉(海外品牌Lalamove)再次向港交所发起冲击。近日,港交所披露其更新后的招股书,显示公司2024年营收达15.93亿美元(折合人民币116.29亿元),同比增长19.39%,净利润4.34亿美元(折合人民币31.66亿元),连续两年实现盈利。然而,亮眼的财务数据背后,货拉拉却面临估值缩水、高抽成争议、全球化战略失衡等多重挑战,第五次IPO能否如愿仍充满变数。

两年递表五次:盈利上涨与估值下滑的悖论

货拉拉的上市之路堪称“马拉松”。自2013年诞生于中国香港的EasyVan品牌以来,其通过差异化策略迅速扩张:中国内地以“货拉拉”独立运营,东南亚沿用“Lalamove”品牌,并先后进入菲律宾、越南、印尼、巴西、墨西哥等市场,形成覆盖11个市场、超400个城市的全球化网络。2023年3月,货拉拉首次递表港交所,此后在2023年9月、2024年4月、10月及最新一次更新财报,累计五次冲击IPO。

从业绩看,货拉拉的营收与净利润持续攀升:2022年至2024年,公司营收从10.36亿美元增至15.93亿美元,净利润从2023年的9.73亿美元回落至4.34亿美元,但仍保持盈利。其全球闭环货运交易总值(GTV)达111.37亿美元,同比增长18.3%,平均月活商户从2021年的960万个增至1670万个,月活司机从82万名增至170万名。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显示,货拉拉已是全球最大物流交易平台。

然而,估值却与业绩背道而驰。胡润研究院《2024全球独角兽榜》显示,货拉拉估值650亿元,较2023年的900亿元缩水250亿元,甚至低于已上市的满帮集团市值150亿元。这一矛盾凸显资本市场对其商业模式可持续性的担忧。

高抽成争议:司机权益与平台盈利的博弈

货拉拉的商业模式高度依赖佣金收入。招股书显示,2021年至2023年,其佣金收入占比从5.7%飙升至33.3%,成为最大营收来源。尽管会员费占比下降,但司机负担并未减轻。2022年推出的“多因素计费”和“特惠顺路单”被指变相压价,2023年的“议价订单”进一步加剧低价竞争,引发多地司机维权事件。

司机与平台的矛盾核心在于收益分配失衡。货拉拉的会员体系下,司机需缴纳209元至709元不等的月费,对应佣金率从11%降至5%。但非会员佣金率高达15%,叠加平台算法优先分配低价订单,导致司机实际收入下滑。招股书承认,2022年至2024年,平台司机平均月收入从约6500元降至约5800元,降幅超10%。

为平息争议,货拉拉在最新招股书中承诺降低抽佣比例:非会员佣金率降至15%,一级至三级会员月费分别调降至209元、499元和709元,对应佣金率11%、8%和5%。此外,公司3月发布《算法公开透明机制公告》,承诺“不做数据杀熟”,按“司机自主、就近优先”分配订单。但这些举措能否真正改善司机生态,仍需时间检验。

全球化战略失衡:境内强、境外弱的困局

货拉拉的全球化布局看似庞大,实则“跛脚”。招股书显示,2024年中国境内收入达14.4亿美元,占总营收90.7%,境外收入仅1.49亿美元,占比9.3%。境内市场中,多元化战略成效显著:货运平台服务收入占比从2023年的58.3%降至51.7%,综合企业服务、零担、搬家等多元化业务占比从26.2%升至33.1%。但境外市场增长乏力,收入结构单一,未能形成有效协同。

这一失衡源于多重挑战:东南亚市场竞争激烈,Grab、Gojek等本地平台占据主导;拉美市场物流基础设施薄弱,政策不确定性高;跨境货运涉及关税、合规等复杂问题,进一步压缩利润空间。货拉拉的全球化战略更多停留在地理扩张层面,未能实现本地化运营与资源整合的深度融合。

AI救赎:技术投入能否打破困局?

面对估值缩水与模式争议,货拉拉将希望寄托于AI技术。招股书显示,2022年至2024年,公司研发投入分别为1.97亿美元、1.75亿美元和1.79亿美元,重点布局AI、大数据与物联网技术。目前,平台日均处理百万级订单与司机即时分配,准点率达95%,订单响应率超90%。

AI技术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通过算法优化订单匹配,减少司机空驶率;二是利用大数据预测需求,动态调整运价。例如,在“双十一”等高峰期,平台通过AI模型提前调配运力,保障服务稳定性。此外,货拉拉还探索自动驾驶卡车、无人机配送等前沿技术,试图构建“人、车、货、路”全链路数字化生态。

然而,技术投入能否转化为商业价值仍存疑。物流行业分析师指出,AI对货运平台的赋能更多体现在效率提升,而非模式创新。货拉拉需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在技术驱动下重构司机、货主、平台三方利益分配机制,打破“高抽成-低服务-司机流失”的恶性循环。

IPO前夜:货拉拉能否打破“上市魔咒”?

货拉拉的上市之路充满波折。此前,满帮集团、快狗打车等同业公司上市后均遭遇估值回调,反映出资本市场对货运平台模式的审慎态度。货拉拉此次IPO面临双重压力:一方面,需向投资者证明其盈利可持续性,尤其是境外市场突破能力;另一方面,需平衡司机权益与平台利润,避免重蹈“高抽成”覆辙。

若成功上市,货拉拉计划将资金用于技术升级、全球化扩张及供应链金融服务。但市场担忧,若无法有效解决估值缩水、司机维权、全球化失衡等问题,其上市后的股价表现可能重蹈满帮集团覆辙——后者上市后市值一度蒸发超60%。

货拉拉的第五次IPO,既是资本博弈的战场,也是模式转型的十字路口。在盈利增长与估值缩水的矛盾中,在高抽成争议与全球化困局中,货拉拉需要回答一个核心问题:如何从技术投入者转变为生态构建者?如何通过AI技术实现更公平的收益分配、更高效的全球化运营,以及更可持续的司机生态?唯有如此,这家物流独角兽才能真正打破“上市魔咒”,在资本市场站稳脚跟。

责任编辑:栎树

免责声明:投资有风险,本文并非投资建议,以上内容不应被视为任何金融产品的购买或出售要约、建议或邀请,作者或其他用户的任何相关讨论、评论或帖子也不应被视为此类内容。本文仅供一般参考,不考虑您的个人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求。TTM对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不承担任何责任或保证,投资者应自行研究并在投资前寻求专业建议。

热议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