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水运网
近日,青岛港前湾港区码头现场,首次靠泊的8K等级(集装箱标箱装卸量在8000TEU以上)船舶“马士基帕洛玛”轮成功与码头实现了岸电连接。据了解,2025年一季度,青岛港岸电接电量达到519万kW·h,同比增幅144%,创出历史新高。
亮眼成绩的背后,是山东港口青岛港积极践行国家绿色发展战略,助力实现“双碳”目标的坚定决心与不懈努力,是青岛港在岸电建设与应用领域持续投入、创新突破的生动写照。近年来,青岛港充分发挥港口枢纽作用,不断加大岸电连船服务推广应用,在港船舶能源绿色化成为常态化操作,实现全船型覆盖,助力港口新质生产力澎湃发展。
——软硬件再升级,岸电应用“全面开花”
从高、低压岸电接电箱,到高压岸电自行机器人,再到移动式岸电插座箱,岸电设备升级应用让青岛港“绿意盎然”。
自2020年交通运输部《港口和船舶岸电管理办法》施行以来,青岛港始终坚持高标准、高要求,投入大量资金,对码头岸电设施进行全面升级改造,深入开展船舶岸电专项提升行动。截至目前,青岛港建设高压岸电设施23套,低压岸电接电箱90余套,通过高、低压岸电设施交互配合布置的方式,实现泊位岸电100%全覆盖,为岸电常态化应用提供保障;同时,增设保障装置、改造升级设备,持续优化岸电设施,提升岸电接电适配能力,最大程度满足船舶接电需求。
持续的投入升级,始终是青岛港岸电蓬勃发展的坚实保障。
在硬件设施上,青岛港不断加大岸电覆盖范围,新建和改造多个专业化的岸电供电站,升级岸电低压智能“充电桩”、新增移动式岸电插座箱等,并自主研制高压岸电接电机器人,构建起完备的岸电供应体系。“人员远程无线遥控操作机器人,可以在岸边狭小的空间内,通过码头地面拖缆槽、轨道等复杂地形,长距离自动收放连接电缆,有效解决人工拖拽电缆以及船舶电缆过短无法使用岸电的问题,全面提升岸电接电率。”青岛港自动化码头工程技术部副经理潘海青介绍道。
在软件系统上,青岛港研发智能船舶低压岸电系统,实现智能插拔岸电,有效解决“人电不分离”难题;此外,岸电应用管理逐步“智能化”,港区高压岸电全部实现电量线上化计量,同步开展低压岸电设施远传电表改造及岸电智慧管控平台建设工作……
通过持续升级,青岛港岸电应用场景逐步实现全船型覆盖,每一艘船舶都能在青岛港顺利接入岸电,岸电连船捷报频传——
2024年3月,完成首艘件杂货船舶接电,开创件杂货领域新纪元;2024年8月,自动化码头实现“三船同框”接电,昼夜接电8万kW·h,创出新纪录;2025年2月,青岛前湾集装箱码头累计为世界级船公司旗下共计38艘次船舶进行岸电输电485147.6kW·h,分别较去年同期增长144%、167%……这不仅是数据上的跨越提升,更为港口绿色转型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服务举措再升级,质效齐增“好评如潮”
“应接尽接,效率服务一流”“从船舶预约靠港阶段便介入服务流程,确保船舶到港即可快速接入岸电”……近年来,在全球航运业绿色转型的关键时期,青岛港不断创新岸电服务举措,船舶岸电连接时间不断缩短,连接成功率大幅提高,受到客户一致好评。
为进一步强化服务,青岛港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制定《码头和船舶岸电管理办法》,创新性提出“一船一确认”管理模式,逐船规范记录船舶岸电信息、停送电时间、未接电原因等内容;组建专业的岸电服务专班,积极开展岸电知识培训,为船舶提供全方位的岸电接入服务,促进岸电广泛应用。
码头前沿,一艘又一艘船舶的高效岸电接电,见证着青岛港岸电服务的顺畅与优质。
“从正式接管集装箱船舶岸电连船工作以来,我们多措并举提升服务质量,成功开展岸电连船工作600余次,减少碳排放量超1.3万吨。”青岛港供电公司岸电连船专班人员孔杰介绍道,为畅通与外籍船员的沟通,提高工作效率,专班人员总结编制了全国首份双语版《岸电连船指导手册》,更好地指导船方、岸方执行工作流程,“面对频繁的岸电连船作业,我们随叫随到、24小时待命,坚决树好对外服务形象。”
此外,青岛港还积极探索岸电与新能源的融合发展,在码头区域建设了光伏发电设施,将清洁能源融入岸电供应体系,以全场景氢能应用为引领,聚焦运输结构低碳化、能源供给清洁化、能源消耗电气化、岸电使用常态化、绿色低碳示范化,推动生产模式绿色升级。
“碳”路前行,“绿”动未来。正是一个个新服务举措的持续,带来了青岛港一次次新的岸电接电纪录。未来,青岛港将以更高标准、更实举措,为推进国家绿色发展战略、实现“双碳”目标贡献更多的港口力量,书写绿色港口建设更加灿烂的新篇章。
免责声明:投资有风险,本文并非投资建议,以上内容不应被视为任何金融产品的购买或出售要约、建议或邀请,作者或其他用户的任何相关讨论、评论或帖子也不应被视为此类内容。本文仅供一般参考,不考虑您的个人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求。TTM对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不承担任何责任或保证,投资者应自行研究并在投资前寻求专业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