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强东VS王兴商战的背后:一场精心编排的“流量真人秀”

蓝鲸财经
12小时前

文|投行圈子

导读:我们作为观众和韭菜,更应该看透背后的本质,不被那些煽情的短视频和道德绑架所影响,他们都是逐利的商人,没有本质区别。我们只用脚投票,我们的衡量标准只有一个,用户体验。再往大了说,哪个平台做的更对行业发展有正向推动。

——当资本戴上道德面具,我们该如何看穿“顶流战争”的剧本?

这场商战的导火索,只是互相抢占了对方的地盘。美团要做线上商城,动了京东的蛋糕,京东自然要反击,高调进军外卖业。

这场商战的本质,早已超越了外卖订单的争夺,而是互联网存量时代用户注意力、数据主权、生态控制权的终极较量。

京东高调宣称“0佣金”“骑手社保”“超时免单”,美团反手祭出“千亿补贴”“闪电仓”“30分钟送万物”——看似针锋相对的招式,实则是两套精心设计的流量收割公式:

京东公式=创始人IP(刘强东送外卖)+道德高地(社保正义)+极端让利(补贴核弹)→ 制造社交媒体裂变,抢占用户心智;

美团公式=规模威慑(日单1800万)+场景渗透(闪购万物)+算法护城河(配送效率)→ 巩固高频入口,绑架用户习惯。

两者的共同目标是:用最短路径将用户锁进自己的“数据牢笼”。外卖订单只是表象,真正争夺的是用户每日打开APP的次数、停留时长、支付行为——这些数据才是喂养算法、撬动资本市场估值的关键。

刘强东送外卖,这是利用个人 IP 来制造话题,吸引流量。他的这一行为,在社交媒体上引发了大量的讨论和转发,无数人都在关注京东外卖的动态。这就像是一个巨大的流量漩涡,把京东外卖这个新业务卷了进去,让它迅速进入大众的视野。再加上京东在媒体上不惜血本的投放,比如那封公开信,通过各种渠道传播出去,进一步扩大了影响力。

美团也不甘示弱,通过各种方式维护自己的品牌形象,吸引用户和骑手。它在环保方面的举措,通过媒体报道,让更多人了解到美团的 “绿色理念”,从而吸引那些注重环保的消费者。在骑手管理方面的辟谣行动,也是为了稳定军心,让骑手们安心留在美团。这些都是美团在争夺流量的战场上的战术。

从商业动机来看,京东和美团都想守住自己的地盘,切别人的蛋糕。外卖市场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了一个规模庞大的市场。据相关数据显示,2024 年中国外卖市场规模已经突破万亿元大关。这么大的一块蛋糕,谁不想多分一点呢?京东看到了外卖市场的潜力,凭借自己在物流等方面的优势,强势入局。美团作为外卖市场的老大哥,自然不会轻易让出自己的地盘,并且还要做线上商城。

道德口号背后的资本算盘

双方都在用“社会责任”包装商业野心,上演互联网时代的《楚门的世界》:

1.京东的“兄弟情”人设:精准的情绪杠杆

刘强东穿骑手服送外卖、请小哥吃火锅、承诺“利润永不过5%”,尤其是当天还来了美团和饿了么的外卖小哥,这一看就是精心设计的剧情,镜头外有大量京东工作人员和刘强东的保镖,任何一个剧本外的演员都是不可能上镜的,而这本质是无非一场情感营销的降维打击。

通过“为骑手交社保”击中公众对零工经济的道德焦虑,将美团塑造成“黑心平台”;

借315晚会曝光食品安全问题,推出“品质外卖联盟”,把行业痛点转化为自身流量红利。

但这些“正义之举”背后,是京东用1900亿现金储备打出的财务杠杆——美团若跟进社保政策,年成本将激增200亿元,而京东只需承担骑手月均2646元社保(北京地区),成本压力完全不对等。

2.美团的“效率至上”叙事:算法的冰冷理性

王兴深夜摔咖啡杯、高管朋友圈“清风拂山岗”的禅意回应、闪购广告暗讽京东吉祥物,本质是用规模霸权对冲道德危机。

美团闪购日单1800万的数字威慑,试图证明“高频刚需”不可撼动;

将骑手分为“专送”“众包”,用算法优化规避全职用工成本,把社会责任转化为“灵活就业”的政绩工程。

这种策略的精明在于:既用规模压制京东,又用“万物到家”的故事向资本市场证明增长潜力。

网民的角色:既是观众,也是群演

这场商战最讽刺的,是平台巧妙将公众转化为“免费水军”:

消费者:以为在薅羊毛,实则成为数据饲料。每笔订单都在训练算法更精准地推送广告、动态定价;

骑手:被塑造成“福利争夺战”的英雄,实则陷入“社保换枷锁”的困局——京东全职骑手面临更严苛的时效惩罚,美团众包骑手仍在算法催单中疲于奔命;

商家:在“0佣金”和“30%抽成”间反复横跳,最终发现流量成本从未降低——京东用补贴换排名,美团用竞价广告收割利润。

平台甚至刻意制造冲突:美团被曝用LBS围栏监控骑手是否接京东订单,京东指责美团强迫商家“二选一”——这些“黑料”的曝光时机精准得像剧本,只为引爆热搜、争夺舆论阵地。

他们都懂得,谁更能制造流量,更能煽动网民情绪,并通过对一些网络大V的储值,赢得流量主导权,就占领了这场商战的制高点。

撕开剧本:背后的三个真相

要看清这场流量大战的本质,必须穿透道德表演,直击背后的资本逻辑:

1.补贴是诱饵,生态绑架是目的

京东的“0佣金”本质是亏损换规模,目标不是外卖利润,而是将餐饮流量导入京东主站的3C、家电等高毛利品类;美团的“千亿补贴”则是为了巩固“即时零售第一入口”地位,用高频外卖订单反哺到店、酒旅等业务。

2.数据比利润更重要

两家平台争夺的终极资源不是GMV,而是用户行为数据。谁掌握更多消费场景,谁就能更精准预测需求、控制供应链、向品牌商收取更高广告费——这才是互联网公司的真正印钞机。

3.合规成本是致命武器

京东用“骑手社保”逼美团出血,美团用“二选一”拖慢京东扩张——双方都在利用政策监管打击对手。这场战争很可能以反垄断罚款告终,而罚款最终会转嫁给消费者和商家。

用户的选择:拒绝入戏,用脚投票

当刘强东和王兴在社交媒体隔空喊话时,我们需要的不是站队,而是清醒认知:

1.警惕道德绑架:平台的社会责任不应成为商战道具,骑手权益、食品安全需靠制度保障而非企业施舍,这是他们应该承担的。如果哪个平台之前没有承担,就应该被谴责和监管处罚;

2.看透补贴本质:所有让利都是暂时的,资本终将收回成本,警惕“低价陷阱”后的隐形收割,最终买单的都是消费者;

3.捍卫选择权:卸载情绪,回归需求本质——哪家配送更快、食品安全更可控、价格更透明,才是理性决策的依据。

这场战争最荒诞的结局或许是:京东和美团谁都没能消灭对方,却联手把即时零售的毛细血管铺满每个角落。当“30分钟送达”成为新时代的氧气,我们或许会怀念那个还能慢下来等一碗面的时代——那时,商业竞争尚未异化成一场永不停歇的流量狂欢。

在这场流量大战中,京东和美团就像是两个武林高手,各自施展着自己的看家本领。京东凭借刘强东这个超级 IP 和一系列大胆的市场策略,试图在美团的地盘上撕开一个口子。美团则依靠多年积累的品牌优势和完善的骑手管理体系,坚守阵地。这场大战,到底谁能笑到最后,现在还不好说。

但可以肯定的是,这场商战已经不仅仅是两家企业之间的竞争,它还影响着整个外卖行业和电商行业的格局。

对于消费者来说,这或许是一件好事,因为竞争往往会带来更好的服务和更低的价格。而对于骑手们和商家来说,他们也有了更多的选择。

免责声明:投资有风险,本文并非投资建议,以上内容不应被视为任何金融产品的购买或出售要约、建议或邀请,作者或其他用户的任何相关讨论、评论或帖子也不应被视为此类内容。本文仅供一般参考,不考虑您的个人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求。TTM对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不承担任何责任或保证,投资者应自行研究并在投资前寻求专业建议。

热议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